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好在哪里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好在哪里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极其富于表现力。一、“绿”字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2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好在哪里?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言称王曾多易诗稿,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 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 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

3

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中的绿字好在哪里

用“绿”字,好在这个字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象变化,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前途充满希望、充满信心;更表现了江南绿了,家乡也会绿的联想,引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诗歌《泊船瓜洲》名句,尤其以“绿”字为世人所称道。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好在哪里?

据洪迈《容斋续笔》说,他曾亲见诗稿,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再次拜相的愉快心情。而前面十几字则较为抽象,缺乏个性。

5

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中的绿字好在哪里?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之(江南岸)绿了.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6

-

以上是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好在哪里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