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这两个贤意思一样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一篇《学而》,完整的句子是这样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对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今古两个侧面来评点。
01.古人重贤
在这句话中,“贤贤易色”的第一个“贤”是动词,有“尊崇,尊敬,尊贤”的意思,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人,亦即学问修养好的人。其中的“易”是“改变,转变”的意思,而其中的“色”,并不是宋儒多误解的女色,而是态度,形色。
所以“贤贤易色”的完整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人,学问好,道德修养也好,本事很大,我们就应该对其起尊敬之心,应对的态度也应随之改变。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古时候的人,重视一个人道德学问甚于其余。
2
野狐试答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语出《论语 学而》篇。
第一个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贤,引申为尊敬;第二个贤是形容词当名词用,意为贤者。贤贤就是尊敬有贤德的人。易色有两种解释:易当改变讲,色当脸色讲,意思是遇到贤德的人就肃然起敬;易当轻视、看轻讲,色当女色讲,意思是看轻女色。
3
我看了几位网友的解析,深受启发,但也觉得不准确。贤贤易色。贤贤,崇尚贤德。易色,去掉巧言令色。为什么这样解呢?古人多用反义词,形成对比效果。贤与色相对。如果贤是贤德的话,那色就是不贤德的。孔子曰:巧言令色,鲜以仁,仁当然是贤德,巧言令色则是不仁的。有人把“色”字理解为好色,望文生义,孔子从沒讲过什么好色之类的话。相反,孔子曰:食色性也。可见,孔子口中的“色”是一种负面人格,是应该被痛斥的。
4
第一个贤可作动辞或敬辞解,第二个贤指
有才能有德行的人。
易色:当你遇到了这样的贤达之士时,你也
许面不改色心不跳,镇定自若;你或许产生
一种敬仰敬慕之情,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5
1.7.[原文]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②。”
[原文通释]
子夏说:“尊重好人和颜悦色,事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能力,事奉国君肯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到做到——即使说他没有学习过,我认为他一定学习过了。”
[注释]
6
“贤贤易色”一语出自巜论语.学而篇》第七章,序号:1.7。
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因为古代词汇量,相对而言,比较少。“贤贤",两个相同的形容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则第一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训诂为“尊重”;第二个形容词“贤”因为作宾语而活用为名词,训诂为“贤者"、“贤人”。易,动词,训作“轻视”;色,名词,宾语,指女色、女人。全句翻译为“尊重贤人轻视女色”。君子之品德。
谢之邀!
7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两个“贤”不一样,第一个“贤”是动词,第二个“贤”是名词。
第二个“贤”指贤人,即内在品德好的他人。第一个“贤”是指遇到贤德之人后,自己也要表现得很贤德。
“贤贤易色”,“色”指表情、语言、神态、动作状态。“易”是改变。遇到品德好的、真正善良的人,从表情、动作、神态、语言上都要表现贤德之色,不要不要在乎人的衣着、长相、地位、贫穷,要关注人的内在品德。遇到贤德的人,要立刻改变自己看别人的那种以貌取人的心态,也不要随便给一个人在人格上下定义。
所以整个这段话,一共四个事情,一是遇到贤人的态度,二是对待父母的态度,三是对待君王的态度,四是对待朋友的态度。
8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为之学也。”意思是:“尊重贤德之人就如同爱好的自己的容颜。侍奉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全力;侍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算数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文化知识,我也一定认定他学习过了。”第一上“贤”是学习、尊重之意,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德之人。
这一章讲得是做人和做学问之间的关系,儒家人认为,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儒家所倡导的“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学”,是指“学而时习之”的“学”,有“践行、实践”之意;狭义的“学”,是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学”,即“读书、做学问”。儒家认为,道德也是需要学习的,但是这种学习不是靠读书,而是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学习。
在这一章里,子夏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行为说明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首先,要见贤思齐,学习贤人的高尚品德。在此基础上,子夏提出了“尽孝、尽忠、交友”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子夏认为,只要达到这些目标,即使这样的人没有读过书,也学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准则。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事君”,可以理解为“为国家做事”。
道德教育不能靠灌输,这一点已成为当今教育者的普遍共识。但是,许多人却在有意无意地违背这一原则。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思想政治”课本上的道德准则,考试的时候学生能考出高分,道德教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学生虽然能将道德信条背得滚瓜烂熟,但在日常行为中,仍然会干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所谓“5+2=0”,就是当今道德教育的最大尴尬。
道德信条要真正内化到学生身上,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靠得是道德实践。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毫无意义,关键是设计一系列“爱家庭、爱学校、爱社区、爱家乡”之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爱国”的具体含义。
9
这两个“贤”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其原文是: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并不是孔子所说,而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对于当时的儒家思想影响很大。据说李悝和吴起都是他的学生。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字是贤者的意思。贤贤就是尊重贤者的意思。
“易色”,有多种解释,第一种将色解释为女色,“贤贤易色”就是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或者看重贤德之人而轻视女色。 第二种,认为色是指态度,看法,贤贤易色是指遇到学问和道德修养较高的贤者,就会肃然起敬,认真的对待他。第三种,是杨伯峻先生的看法,他将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要看中品德,不要看中姿色。
10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这两个贤字意思不一样,前一个贤字作为动词,是指尊崇、注重的意思。后一个贤字作为名词,一说指贤者(有德才之人);一说指有德才的妻子。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有两种解读:①尊崇贤者而轻慢女色。②尊崇妻子德才而不注重其相貌美色。易,这里指轻视,轻慢(《辞海》)。色,女色。如果联系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的关系和言行准则,那么,按第二种解读更贴近原文意思,且该章句后面是阐述侍奉父母、事奉君主、与交友之事。
谢请!
严正声明:
本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