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们喜欢把农历十二月份称为腊月?
1
现在就是农历的十二月,想必对于老一辈人来说,都会说是腊月;对于年轻人,这分明就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是应该说成十二月的。可偏偏被老人们“感染”,也说成“今是腊月八,要吃腊八粥”。
在人们心中几乎“没有”十二月只有腊月了。为什么人们喜欢把农历的十二月就称为腊月呢?
传承了腊月由来的习惯
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周或秦汉时期的年终猎祭风俗。猎祭就是通过狩猎的方法获取野兽,然后用它祭祀祖先和神灵。因为“猎”与“腊”是通假字,“猎祭”也就被说成了“腊祭”。“腊祭”的对象,仍然是列祖列宗及门、户、天窗、灶及门内土地(即“行”)五位“家神”。年终祭祀都一定在农历的十二月举行,也就称此月为腊月。
另一种说法,是来自于汉代学者学者应劭著的《风俗通.礼典》。该书记载:“腊者,接也;乃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意思是说,腊月包含有新旧更替,辞旧迎新的意思。也是啊,岁末之交,在民间,特别重视祭祖先祭“家神”的活动。不过,他们分享丰收的喜悦,祈求人寿年丰的才是真。
到了农历十二月(即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比较多,这与人们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有关。而这些习惯都是以人们崇尚,也不容易忘记的事。于是不断沿承,便是腊月之说铭记于心,相袭相承下来。
2
腊月意味着过年进入倒计时,人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在腊月有很多的民俗,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然后到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再到请香、祭灶、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
在腊八节这天需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有着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古话说的好“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二十三称小年夜,这一天是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方言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神,举行完灶祭后就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腊月二十四扫尘房子,因为“尘”与“陈”谐音,这一天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 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因为“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所以做豆腐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的寓意,祈求“幸福、福气”来到家里,腊月二十六杀猪? 这一天要杀猪开始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腊月二十八打年糕、蒸馍、贴窗花,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腊月二十九这天上坟请祖,在整个腊月民俗中二十九这天是最忙碌的一天,告祭祖先也寄托了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腊月三十一年最后一天,这一天有许多民俗活动,比如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等。
3
做腊肉腊香肠的日子,所以叫腊月。
4
农历十二月就是一年最后一个月,正值寒冬,古语有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月二字有来久远,主要与祭祀有关,中国古代把祭祀祖先,祭拜众神称为“腊”,在商朝的时候,人们一年四季都有祭祀,分为春祭、夏祭、秋祭、冬祭,但是一年数“冬祭”规模最大,又称为“腊祭”。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历法后,规定了冬末春初的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后来又称为冬祭日称为“腊日”。
5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