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怎样办到的?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由其在通讯领域更是超前,是古人想象不到的。我们和家人,朋友,同事等信息来往,是分分妙妙的事,就是远在大洋彼岸,也隔不住我们的通迅往来。那么在古代通迅靠什么呢?听说还有个八百里加急,又是怎样做到的呢?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在古时各个朝代,各洲,府,县,和要塞地区,都有驿站,那么什么是驿站呢?驿站就是管理通讯的地方或部门,驿站分两种,有民间的和政府军事的。民间就是发送各地的书信往来,包裹邮递还不清楚,一般时间较慢,有的几个月才能到达,很误事。那么军事上的驿站就快多了,各驿站都备好了训练有素的传递人员和快马,都是军事化管理,各驿站距离也不等,一般30至50里一个,分地区的重要性,传递速度也不一样,有一天走200多里的,最快的八百里加急每天要走上500一600里,换人,再换马,为了安全起见和重要性,有时要同时派出几伙人马,那真是快马加鞭,马不停蹄,有时把马累死,有时把人累坏,传递人员有相应的制度和规定,完不成任务要受到相应处罚。在唐代的安史之乱就是个例子,据说安禄山叛乱地点距首都长安大约是三千里地,用时不到六天就把消息传到了,按当时的人马合一速度就相当快了。再说一下,当时还有一种通迅方法,那就是烽火狼烟,在古长城或要塞地方,准备柴草,发现敌情就点火发烟,一个传递一个,发现狼烟就去救援,传递速度很快,这也是古人的智慧。

现在我们的通迅这么发达,是人类进步的结果,但也不要忘记科技人员所做的贡献。

2

古代“八百里加急”是指传递重要信函时启动的,因为古代通讯不发达,传递情报到书信,古代交通也不发达,送信只能靠骑马,所以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驿站,每个驿站相距都不能太远,驿站都备有快马,驿丁,“八里加急”文件一般都是重要情报,必须立即送到朝廷,好采取相应的措施。驿站接到“八百里加急”文件必须选最好的驿丁,最快的马以最快的速度送往下一站,下一站接到文书即刻送往下一站。如此类推,日夜兼程送到目的地。

3

骑马,日夜兼程!

4

古时候文件传递主要靠马力,马跑得快且有一定耐力。但如果传送的距离遥远,再有耐力的的马也是坚持不住的。于是,政府就在道路旁建驿站,一般每隔20里就有一个驿站,并配备良马。送信者每到一个驿站就换一次马,这样就保证了送信的速度。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生动地反映了古人送信的速度。

5

古代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

驿站一般每隔20里又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I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是每匹马都拼命跑,这样传输的速度还是很可观的。

盛唐时,驿站遍布全国,数量达1639给,超过2万多人从事驿站工作,对驿站的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都是为了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达官方文书。为了最快的速度,驿卒必须在驿站换马换人,就像接力一样,让马匹以最佳状态跑完接力行程。

6

其實加急傳送也沒什麽神奇的,主要是晝夜不停移動,一天等於三天,相當於現在的24小時工作制,那個效率是平時的三倍。現在開車也是這樣,不需要車開得很快,但只要能夠一直不遇到紅燈阻礙,不用多少時間就能跑許遠,郊外比市區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之所以橫掃歐亞草原,其中一項原因就是他們的移動可以不停歇,一個軍人配備三五匹馬,輪流騎,還啃乾糧,敵人按通常算法以爲他們趕不到的,但他們做到,你就輸——當年紅軍和解放軍靠兩條腿跑贏國民黨的機械化部隊,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7

古代的马真的能日行八百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