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里,“母以子贵”和“子以母贵”有何区别?
1
母以子贵和子以母贵的区别是:
第一,在封建社会里往往妇女在家中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想在家庭里有一定的身份就是能以儿子为荣,让整个家庭认可喜欢自己的儿子,而母亲在家庭里的地位才能提升!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在封建社会里如果在一个家庭里母亲是一个很出色的女能人,给家庭成员个个敬畏的感觉!自己儿子的地位也就会提升,那么子以母贵的说法区别就在这里!同样在外人的眼里也是这样看待的!
2
区别很大,极端点说:子凭母贵,杀母立子;母以子贵,杀子废母。看出来区别了吧,这是母族和父族争权过程中,母子两人,死谁的问题
举个子以母贵的例子
南北朝时,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他的母亲贺氏,是鲜卑大族。在早期,北魏还没成立前的代国时代,实行的是部落联盟制度,就是平时互不干涉,大事则由一堆部落酋长凑在一起商议决定,比较有名的是鲜卑八大姓,如独孤氏族、贺赖氏、尉迟氏等,这拓跋氏呢,属于代国皇族。各个部落之间,彼此通婚,互相影响,谁家的母族力量大,谁成为继承人机会就大,拓跋珪就因为母亲是贺赖家的,击败了多位叔叔兄弟等,成为代国继承人,后来代国被灭后复国成魏,贺家也出力很大。母族强势很能影响王皇位传承,这拓跋珪晓得其中厉害关系,于是立下祖训:杀母立子
母以子贵的事例就很多了
比如最后的封建王朝中,大清叶赫那拉氏慈禧,就是典型的母以子贵代表。慈禧本来是一选秀宫女,放在民间,连小妾都算不上,只因为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她从嫔到妃,再到贵妃,最后以贵妃身份升级成皇太后,执掌大清四十余年。据传闻,咸丰让载淳登基之前,准备弄死慈禧,也来个杀母立子,最后没忍心,只给了中宫太后慈安留下一道密旨,必要时可按旨意赐死慈禧。不过慈禧毕竟手腕更强,忽悠着慈安烧掉了那道圣旨……咸丰那么多妃子,却只有一个儿子,这宫斗……
3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母以子贵”和“子以母贵”讲的主要是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因为儿子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也会因此显贵。一个因为母亲是皇后,他的儿子者会被立为太子。
皇位继承人有立嫡和立长,皇帝有嫡子的时候,就算这个嫡子不是长子,但因为是嫡子、是皇后之子,这种情况下就立嫡而不立长,这就是“子以母贵”。
而如果皇帝没有有嫡子时,则会立庶子,而这个庶子之母地位也会变的尊贵,极有可能会被封为皇后,特别是他儿子登基后,她的地位就会更加尊贵,这就是“母以子贵”。
总的来说,皇后之子通常下作为嫡子则被立为太子作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嫡子的地位因为他母亲的缘故,他的地位也要高于庶子。当然有些虽然做了太子,但最终还是因为别的因素最终没能继位,比如汉朝汉武帝之子刘据、唐朝李世民之子李承乾等人。而如果没有嫡子,就会立庶子,他母亲的地位也会随之提高。
就以汉朝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为例。
4
“子以母贵”在皇位角逐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母以子贵”是得到皇位后的带来的地位和影响。
要了解二者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古代的王位继承制。
皇帝是天下之主,太子是皇帝继承人,皇后是后宫之主。这三个位置,都只能产生一个人选。如果谁想参与竞争,要么成功夺位,要么失败获罪,落败者的结局往往是十分凄惨的。
在这种规则下,“子以母贵”显得至关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西周确立的王位继承制说起。
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就建立了一整套“周礼”。其中规定了王位继承的法统制度,绵延后世两千多年。“周礼”规定:天子与国君传位,必须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什么是“嫡子”呢?古代国君一般都有很多个老婆,但只能立一位正妻,叫做皇后或王后。皇后生的儿子就是嫡子,其他嫔妃生的都是庶子。
5
“母以子贵”和“子以母贵”这两种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儒家的传统的理论准则之一,在封建社会中对于母亲和儿子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皇宫中的女人而言一个儿子更是身家性命。其实无论是母以子贵还是子以母贵,都牵扯到了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关于古代中国皇帝皇位继承的规定:“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庶子为太子”。
“母以子贵”顾名思义是说母亲因为儿子而显得高贵。在古代封建帝王之家,皇帝假如说没有嫡长子(所谓嫡长子就是皇后生的儿子),如果皇后没有诞下龙嗣,在立太子的时候,就要遵循立长不立贤,庶子立为太子,也就说不论贤能,会立长子为太子,那么等太子继承皇位之后,其母亲多半也会成为太后,变得尊贵起来,这就是“母以子贵”。
“子以母贵”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是指儿子因为母亲而变得尊贵起来。主要是说存在嫡长子的情况,就是说皇帝的妻子,皇后生下了儿子,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中,就要遵循立嫡不立长,不能皇后的儿子是否是长子,只要是皇后的儿子,就会被立为太子。这时皇后是否是母亲,就决定了儿子的地位,这就是子以母贵的来历。
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存在,导致了母以子贵和子以母贵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由于这种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在雍正的时候,开始废除嫡长子制,开始秘密立储,贤者居之,也就是是皇帝把太子人选放在正大光明匾后,代皇帝去世后,由大臣取下宣读继承人选,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争夺太子人选而造成党派在之争。
虽说在清朝嫡长子继承制不在,但在古代儒家社会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子的地位很高,女子都要嫁夫随夫,夫君去世也要跟随儿子,母凭子贵的现象还是一直存在的。
6
两者区别很大。“母以子贵”可以解释为凭借对孩子的喜爱,母亲获得最贵的地位。典型例子就是乾隆帝的第五个孩子永琪的母亲愉贵妃珂里叶特氏。永琪出生后,乾隆甚爱之。而且永琪于火中救出乾隆一事,让乾隆深有感触。于是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娴国语,勤勉好学,多才多艺,擅长骑射,满语很好,乾隆对他很是钟爱满意,一度欲立之为储君。而愉妃也因为永琪的缘故,从贵人直接升为妃位。因为愉妃早在乾隆为宝亲王时就入府为格格,雍正十三年封为海常在。乾隆元年封为海贵人。知道乾隆六年生下永琪后才晋封为嫔,后为妃,在妃位长达四十七年之久。
“子凭母贵”则是因为宠爱母亲,以致对她所生的孩子也极尽宠爱。典型的有很多,雍正时期的宠妃敦肃皇贵妃年氏就是如此。当然也有极端的案例,就是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汉武帝由于陈阿娇的缘故,认为“子弱母壮,外戚专权。”于是到钩弋夫人时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就立她儿子时杀了钩弋夫人。这也是当时汉朝时皇宫的真实写照。
7
拿皇帝家为例,“子以母贵”主要是在老皇帝在位时间长,妃子多儿子也多的时候,再有好几个皇子的能力差不多,都有能力竞争皇位的时候,拼爹是拼不了了就拼娘呗,谁的母亲地位高,家族势力大,就更有可能当上皇后,孩子也就在皇位继承权的争夺战中更有优势。
而“母以子贵”的情况则是当娘的开始拼儿子,通过孩子来提升或是稳固自己的地位。比如需要重新选皇后的时候,如果某一个妃子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的孩子,老皇帝可能为了让这个孩子当太子,就把他妈封为皇后,当妈的也就成功通过拼儿子上位。
简而言之,无论是“母以子贵”还是“子以母贵”都是建立在封建一夫多妻制的基础上,一家之主在选择自己继承人时的套路。孩子们拼资质拼能力,如果能选出一个特别优秀的来,当妈的跟着沾光;如果几个孩子情况都差不多,那就比比母亲的出身和家族势力,孩子也可能因为母亲的优势而获得青睐。
8
儿子有能力,有前途,母亲以他为荣;母亲能力强,有手段,儿子作威作福有后台,大概就这意思。
9
子以母贵,母族家世背景好,做正妻能助力夫家,所以嫡子会因为母亲的家世更有地位,小妾的母族家世背景一般不会太好,对夫家助力小,庶子自然地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