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詹天佑:中国近代爱国科学家!中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火车自动挂勾——“詹天佑”的创制人!

??在八达岭长城脚下,京张铁路蜿蜒而过,沿途的青龙桥车站站台上,矗立一座青铜雕像,他背靠雄伟的万里长城,面对巍峨的丛山峻岭,面容刚毅,注视前方的铁路。这就是当年指挥修建京张铁路的杰出工程师詹天佑的铜像。

??詹天佑(1861—1919):洋务运动时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后在大学专修铁路工程专业,学成回国。参加了一些外国工程师主持的铁路修筑工程,初显才华。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京张铁路经过的地方,包括山高坡陡的八达岭一带,修建难度很大。外国报纸嘲笑中国一定修不成,有的断言挖苦说:“中国能修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詹天佑不顾冷嘲热讽,背着标杆,和同事、工人们一起翻山爬岭,全力以赴,不到四年,完成了京张铁路修建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青龙桥车站西侧的“人”字形轨道设计,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的设计杰作。

2

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中国铁路之父,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他的主持下,京张铁路成功修建,京张铁路的建成,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詹天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茶商家里,因为家境贫寒,自幼又体弱多病,但他聪慧好学,深受他父亲的喜爱。后来清政府洋务派选拔聪颖幼童到西方学习科技。11岁的詹天佑,报名被录取。被送到达美国,开始了他的异乡求学,聪明的他,克服了孤独与彷徨之后,詹天佑发奋读书。如1875年考入处丘房高级中学,到1878年毕业时,他的成绩排名全校第二,全班之首。是幼童学生中的佼佼佼者。后来詹天佑考入著名的耶鲁大学雪菲尔理工学院,专攻土木工程。1881年,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他也是全部幼童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仅有的两个人之一。后来学成归国的他,走向了的科学报国的道路。为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世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3

经中国在美国留学第一人容闳的倡导下,清朝于1872至1875年,实施了中国少年西方留学教育计划,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詹天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说到詹天佑留学,有一段趣闻。1870年,容闳将派遣幼童出国留学的计划报曾国藩审定,曾国藩同李鸿章商量后,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上报朝廷,辗转多次,终获批准。随后,清朝以陈兰彬和容闳为正副委员,到上海设立出洋局,办理招生事宜。但是,那个时候到欧美留学,还不是人们的向往,当时又没现代宣传媒介,知道此事的人并不多,但即便知道此事的人,也因为送孩子出洋要十多年后才能回来,一则不舍,二则担心,所以,无论官宦子弟还是旗人子弟,极少报名者。不得已,容闳又到香港去招生。

詹天佑1861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父亲詹兴洪是个普通茶叶商人。詹兴洪有个富翁朋友叫谭伯村,家财丰,见识广,思想新,极力鼓动詹兴洪送儿子到香港去应考,詹兴洪犹豫再三,没有同意。谭伯村见说不动,又施一法,答应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詹天佑。詹兴洪见朋友宁愿将女儿下嫁给自己这个如果考上留学、就要离开十几年的儿子,可见其心之诚,便高高兴兴送儿子到香港应考,终于考取了。

1872年8月30日,11岁的詹天佑,由陈兰彬带领,随清朝第一批30名赴美留学幼童一起,从上海坐船漂洋过海,到了美国。这30名中国幼童,分别在美国的教师、医生、牧师等家庭中,先学习美国语言,了解美国生活方式,再由小学、中学、大学,接受美国的文化教育。

4

1906年,住在八达岭长城下的老农,时常看到一个年轻人骑着毛驴,向附近村民打听通往京城的捷径。起初大家以为他是洋人派来的间谍,总是拿背在身上的仪器测量那,测量这的。

后听说他是朝廷派来修铁路的工程师,工程师村民们并不陌生,只不过印象中:叫工程师的无一不是高鼻深目的洋鬼子,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工程师他们还是首次见到。老农听朋友说,这工程师每晚伏在油灯下画图,经常忙到通宵达旦。

年轻人——詹天佑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破落的茶商之家,广东是最早遭受帝国主义冲击的省份之一,在詹天佑只有七八岁的时候,他时常看到冒黑烟的轮船在港口游弋,街铺上摆着琳琅满目的洋货,小孩子的目光总被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所吸引,不同于其它小孩,詹天佑不仅喜欢看,还喜欢摆弄这些机件。好几次他把家里的自鸣钟拆了装,装了拆。

1871年8月11日,詹天佑顺利通过赴美考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留美幼童,他在大洋彼岸上学读书,七年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

5

今天的故事,要从这张照片说起。照片拍摄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8月11日,照片上的孩子平均年龄12岁,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出身清白,聪颖敏捷,相貌英俊”一群少年。他们将花着“大清留学基金委”的钱到美国留学,这在今天看上去似乎光鲜亮丽,但在那个时候,这些孩子肩负着晚清复兴的重任,赴美之前还必须签署生死合同,堪称史上最悲壮的留学了。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站在照片前排左三的位置,他的名字,叫詹天佑。

一、史上最悲壮的留学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将晚清踏得体无完肤,中国这个古老的庞大帝国,急切地寻找着强国良方,洋务运动由此登场,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可谓轰轰烈烈。强国之要在于科技,而科技之要在于人才,留美幼童计划,就是洋务派搞的一项人才战略。

在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的提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奏请清廷派幼童赴美留学。同治十一年(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出发,乘船破浪,前往未知国度——美国。11岁的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抵达旧金山的部分留美幼童合影

今天赴美留学,有人说“美国的空气是甜的”;而在晚清时期,赴美留学令人闻风丧胆。因为,所有赴美留学的幼童,他们的家长都得签署一份“出洋志愿书”。所谓志愿书,跟生死合同差不多。

147年前,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拿起笔,在志愿书的左下角,用颤抖的笔尖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6

詹天佑被誉为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他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造事业,京张铁路便是其杰作之一。京张铁路不但成就卓越,而且为当时苦难深重的国人争得荣光。詹天佑的奋发图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是其一生的光辉写照。

詹天佑,1861年出生于广东南海,父亲詹兴洪,以代写书信刻章为生。詹天佑是清末一百二十名留美幼童中第一批赴美的学子,当时年仅十一岁。这些幼童在被召回前,只有两人完成大学学业,耶鲁大学的詹天佑便是其中之一。

原本十五年的赴美留学计划,无奈的中途被迫停止。二十岁的詹天佑回国后,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后因成绩优异而获得清政府五品顶戴奖。三年后,詹天佑在张之洞的下,回到广东实学馆教习英语。

1887年,当了三年英文教员的詹天佑与谭菊珍喜结连理,这是他一生唯一的女人。第二年,在留美同学邝孙谋的介绍下,詹天佑来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从事塘沽到天津铁路铺轨工程,接着修筑唐山至古冶的铁路。

7

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就叫《詹天佑》,文章第一段话至今还历历在目:“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两国竞相争取修建京张铁路,双方施展各种手段,明争暗斗想要获取修筑权。为了不引起外交纠纷,清政府只好宣布,京张铁路“作为中国筹款自造之路,自于他国不相干涉。”可是在当时,中国并没有独立修筑铁路干线的先例,一些不怀好意的西方人士公开讥讽说:“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师尚未诞生。”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詹天佑临危受命,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严谨负责的工程师,更是一个具有高尚爱国情怀的中国人。修建京张铁路时,詹天佑亲自率领工程队实地勘测,把沿线的山脉全部攀爬一遍,最终确定了铁路路线,并且因地制宜,自主创设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令海内外大为震惊。

8

留美幼童,学成回国,技术报国,修建京张,人字造型,中国第一,铁路之父,泽被后世!

9

谢请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年轻时勤奋好学,在留学美国期间表现突出,为国争光,同时也给自己打下扎实的基础。

回国后,他努力工作,负责修建了当时许多重要的铁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京张铁路工程,京张铁路整整运营了105年,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19年,第一次欧战结束,詹天佑不顾身患腹疾,代表中华工程师会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冒着严寒赶赴会议,与企图霸占我国东北地区中东铁路的日方代表论战,取得了保护中国中东铁路的权利。

詹天佑一直都在为国家铁路发展艰苦奋斗着,最终积劳成疾,病逝前仍心系国家铁路发展,交代的不是家事,而是向国家提出三点建议:一、振奋发扬工程师学会活动,以兴国阜民;二、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扬国光;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全路。并称,上述三事乃天佑未了之血忱,如得到国家采纳,则天佑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10

从娃娃留洋到铁路之父,詹天佑用他的传奇告诉了世界,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

詹天佑作为我国铁路第一人,称他为“基建狂魔”祖师爷应该不为过吧?

这个人是真的牛,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民智还未开化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是列强眼中的鱼肉,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国民愚昧,中华民族,摇摇欲坠。

为了寻求强国之路,于是便有了“赴美留学”这样一个行动,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建设国家。

1872年,詹天佑顺利通过赴美考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留美幼童三十人大名单中的一员,这是一群娃娃啊,当时詹天佑才11岁。大家不妨想想,11岁是个怎样的年纪?当同龄孩子还在享受童年的时候,詹天佑和他的同伴们却已经背负上这“救国”的重担,这不是他这个年纪应该的承受的啊。但是没办法,他必须得承受,这个民族需要这样的一批人来拯救。于是,一群娃娃,少不经事,却要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