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请问月坛是干什么用的?
1
月坛是祭月用的。北京有五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
五坛均是明朝时期建设,清朝建立后沿袭使用,五坛是明清两代的帝王,用于祭祀天地日月还有山川、太岁等神祗而特意建造的。
以紫禁城为中心,五坛之中的天、地、日、月四坛,分别居于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明清时代的皇帝,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求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同时以此教化百官与黎民。
天坛
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是北京五坛之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占地超过273万平方米,比紫禁城还大,是全球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最初的作用是祭祀天地,在地坛建成后,天坛不再祭地。
除了祭天之外,天坛还有祈谷与求雨的作用,天坛的祭祀仪式一般都是在农历的初一十五,祭祀的时间是在早上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带着百官来天坛行礼。
2
月坛(也叫夕月坛),自然是用来祭祀月神(夜明神)的。另外,老北京有五坛八庙之说。其中,五坛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显然,月坛是五坛之一。
(现在的月坛公园在北京的西城区)
在古代,在每年秋分亥时,帝王会在月坛,主持祭祀夜明神(月亮)。一同配祀的,一般为二十八宿,包括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的星辰。总之,是祈福于浩瀚的天空。按照《笠翁对韵》的套路:
3
月坛原名夕月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末,祭祀夜明神的活动被废弃,月坛遂成为驻兵场所。日本侵华期间,月坛内外树木基本被砍光。明代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朝日坛",在阜成门外建"夕月坛"。坛制区分日月。朝日坛的护坛地一百亩,夕月坛的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春分祭日,在春分日的寅时(大约在凌晨3点到5点,古称"平旦")迎日出。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时(大约在21点到23点,古称"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天子车驾亲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如果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天子驾就小次行礼。
2010年9月21日晚,北京月坛公园在中秋、国庆双节即将到来之际,在仿古的"月坛祭台"上,举行了中秋皇家祭月礼仪展示,并用在月坛钟楼鸣钟的方式以示祝福,再现了古代皇家祭祀盛典。这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之后,祭月的古老传统时隔100多年再次在月坛恢复。2011年9月21日晚8时左右,皇家祭祀盛典隆重登场。上香,献玉帛,行初现礼……月坛公园拜月台前,盛装的"皇帝"三叩九拜。2010年时北京市小规模地恢复了皇家祭月盛典,而2011年的祭祀规模则完全参照清朝记载的祭月典礼进行。"皇帝"特意到月坛昔日皇家祭祀更衣的"具服殿"更衣,然后来到拜月台前。赞礼官、后护大臣、乐舞生、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重现了百年前皇帝祭月的盛大仪式。读祝官大声宣读祝文"福我兆民",借此希望月神能造福百姓,祈求平安祥和。
月坛公园,又名夕月坛,月坛公园地处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是北京著名的五坛八庙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首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坛庙古建筑。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月坛又名月夕坛,是明清皇帝祭月和祭诸星座的场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主要建筑有遣官房、拜台、天门、钟楼、具服殿、神厨、祭器库、宰牲亭、棂星门等。祭坛拜台14米见方,高1.5米,白石砌筑,四周有壝墙和棂星门。1955年辟为公园后,在外坛增建了嫦娥奔月雕塑和以咏月为主题的大型诗碑碑廊。
4
答:古代有祭祀天、地、日、月的习俗,以求百姓平安,五谷丰登。为祭天地日月,分别建造拜祭神坛,拜天的为天坛,拜地的为地坛,祭月的为月坛,祭日的为日坛。
明清两个朝代都是后来定都北京城,在北京城两朝的各位皇帝,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分别在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祭祖,并祭拜天、地、日、月,求得天下太平,保佑老百姓安居乐业,清太平安。一般祭拜日子选在各季节中期,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春分是表示春天时日的一半,秋分是秋天时日一半,夏至是夏天时日一半,冬至是冬天时日一半。
所以,明清皇帝把祭日、祭地、祭月、祭天时间分别定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节气到来当天,在日坛祭日。
秋分节气节气到来时,在月坛祭月,由于秋分当天不一定会有月亮,后来人们习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赏月,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