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你认为蜀汉刘禅是真的扶不起来的阿斗,还是大智若愚比他爹还精?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是中国皇帝中耽于享乐的代表之一,诸葛亮死后,就亡国了,还以"此间乐,不思蜀"而被世人耻笑了两千年。

其实,我们都误会了刘禅。依《三国志》记载,除了刘禅,刘备还有两个儿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刘禅是甘夫人的孩子,甘夫人是妾,地位低下,死的又早。如果刘禅并无才能,或者比两个弟弟智力明显不足,那么刘备肯定不会选择他为继承人。

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聪敏,爱德下士"。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诸葛亮在世前,辅佐了刘禅11年,诸葛亮死后,他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皇帝,当时,群雄割据,社会动乱,争战不断,硅执政这么久,且政局稳定,刘禅肯定有过人之处。

刘禅不仅不愚钝,相反还很有头脑。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支持北伐。街亭失守后,不仅不加指责,反而安慰诸葛亮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能从长远着眼,保持政局稳定。

2

刘禅与他爹刘备相比,算不上“有勇有谋”,更称不上“雄才大略”。

但感觉他“体恤百姓”、“宽厚仁慈”。

《三国演义》通过几个典型事件,就轻易把刘禅描绘成了懦弱、扶不起、信任宦官、糊涂昏君的形象。

第一个事件: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眼看就要取得胜利的时候,刘禅听信谗言,把诸葛亮召回成都,见面之后没话说了,说是想他了。事后证明是李严负责的后勤保障没做好,他为给自己开脱而编造谎言,假传圣旨。

第二个事件:蜀国后期,刘禅重用宦官黄皓,黄皓谋取中枢,祸乱朝政。任凭朝中官员多次建议罢黜黄皓,刘禅就是不听;姜维建议杀掉黄皓,刘禅也不听。黄皓竟然拦截姜维报告刘禅的重大军事情报,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3

愚多而智少,怎配大智若愚

刘禅,他根本不配被称之为大智若愚。

什么是大智若愚?

这是百度百科词条,

注意!真正有才能的人表面上是愚笨的,刘禅只是表面足够愚笨而已,他的才能呢?在哪可以体现?

4

刘禅是官二代上位,能力比起打天下的父亲刘备相差甚远,但也不能说是多么昏庸,至少比秦二世胡亥智商要高一点吧,只能算平庸。但是在三国时代,这样的人想让他打天下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算是恰如其分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刘禅作为刘备的合法继承人做了皇帝,因为不管刘禅有没有做皇帝的资质,都得做皇帝,这就像现在好多富二代,老板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那块料,但也不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家业给了别人吧。

为什么说刘禅不算昏庸,他当皇帝后,刘备给他留的人才还能继续任用,让他们放心的替自己管理国家,没有在他手里冤杀大臣,这也是能够做皇帝41年的原因吧,如果象秦二世那样的昏君一样执政,就早已天怒人怨,提前灭亡了。

刘禅没有父亲的雄才大略,更没有进取心。这一点从诸葛亮的出师表可以看出来,后来北伐战争都是诸葛亮,姜维主动作为,刘禅只是服从而已。

刘禅唯一能说得上“精明”的,就是创造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刘禅一直是知足常乐的人,不思进取,也少了许多烦恼,既然我不是当皇帝的料,那现在做了司马昭的阶下囚,名义上不好听,但一生吃穿不愁,就高高兴兴的接受吧,反正能活的快乐是最重要的。

5

大智若愚说不上,但是绝对不是傻子,是有点脑子的,一句话概括可做守成之君,不可乱世英豪。

一.烂摊子,会处置:会点帝王术

一个君主行不行,其实很大程度得看朝政如何如何。那么,刘禅的朝堂怎么样呢?

我的是:还真不错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货比三家。

先看看隔壁的孙十万如何。孙权自公元229年称帝,至252年去世,把持朝政20余年,如何呢?前期相当不错,虽然还是在合肥那里鼓秋不动,总算是不错。不过,一切都从太子孙登的死开始不一样了。公元241年至公元250年,新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拉开南鲁党争,全国上下齐刷刷加入,完全分成两派,期间包括陆逊在内,死死伤伤几十位能臣,对东吴政权伤害极大。曹魏这边,不用多说了,司马一家权倾朝野,最后直接被篡了。

6

作为蜀国后主的刘禅在历史上被贴上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标贴,有人说这很影响的概括了他的一生,也有人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在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憨态可憎的刘禅竟无形中“笑死”了司马昭,而自己却全身而退,当然这里面有演义的因素。不过从刘禅的所作所为,似乎前者更形象,后者也不无道理。那咱们就分析一下这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刘禅的精明之处

刘禅在继位后,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什么大才,就只管些礼仪之类的小事,军国大事都由诸葛亮决定。他曾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加上刘备临终托孤的一番话,他对蜀汉更是忠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对刘禅的保护过度导致其缺少执政能力

诸葛亮对刘禅很尊重,但是对他的保护却实在是过度,这就导致了刘禅缺少锻炼,根本没有执政能力。诸葛亮天赋过人,才华盖世,作为丞相,对朝中政事处理得游刃有余。同时,他又以长者的身份教导刘禅,让刘禅读书习武,掌握治国本领。刘禅其实并不愚钝,但诸葛亮自己才高,眼光也高,苛求完美,所以对刘禅的能力总是不放心。

于是诸葛亮把持朝政,虽然他的确没有篡位的野心,但朝中事,无论大小,他都亲力亲为,没给刘禅一点亲政的机会。

公元227年,刘禅已经21岁了,依然没有掌权。而丞相诸葛亮在修缮内政,治理周边之后,就准备北伐曹魏,进军中原。临行前,他还是对刘禅亲政不放心,他把朝中各级官员都安排妥当后,还向刘禅进了一道奏章,劝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这封奏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出师表》。用心虽好,但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根本不放权。

7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我觉得他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且刘禅之所以有这样的混号,主要是因为他对不住三个人。哪三个呢?赵云、刘备和诸葛亮是也。下面一个个讲来。

赵云虎胆救幼主

△赵云救阿斗剧照

长坂坡刘备兵败,他抛妻弃子地猛跑,丝毫是顾不得了。要是没有赵云舍命救出刘禅,那么刘禅可能就要做一个俘虏宝宝了。如此大难不死、搏命救回的孩子,大家势必对他期许颇高。

仁德坚毅刘皇叔

刘备是被曹操认可的天下唯二的英雄。他善于用人,极有名望,意志坚定,奋斗不息。而他将刘禅立为太子,也是觉得在众皇子中刘禅是最合适的人选。

8

我觉得未必比他父亲精,但是她也是一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的这个蜀汉政权完全没有夺取天下的能力,要不然谯周让他投降的时候,能说的那么理直气壮。

9

我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可能是大智若愚。看看他统治蜀汉四十年,特别是诸葛亮死后,任用了哪些人,做了那些事?就可以清晰的了解他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是庸才一个?

刘禅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他是一个庸材,用了诸葛亮这样的好丞相,他的统治就比较稳定;后来信任黄皓等阉竖,他就成为昏君了。蜀汉亡国之后,刘禅被迁徙到魏国都城洛阳,司马昭有一次问他:“颇思蜀否”他宽说“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他被封为安乐县公,到西晋初年,才病死于洛阳。

一、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

10

在中国,大凡读过书的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典故,而中国人除了一些旧社会长大还健在的人之外,又基本都读过书,所以,中国人是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典故的。说的是蜀后主刘禅国灭后,到了洛阳,一次宴会上,曹魏大司马司马昭心血来潮,命人表演蜀国的歌舞,其他蜀国故臣都悲伤形于颜色,唯独刘禅听得很开心,完全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司马昭就问就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说:“我在这里过得很愉快、很满足,不思念蜀国。”

从此,刘禅就成了千年的笑柄,被视为没心没肺的典型代表,这件事也作证了刘禅作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历史形象。这种评价在近现代有了改变,不少人开始为刘禅鸣冤叫屈起来,认为古代的权利斗争过于激烈,曾经做过皇帝的人基本上不会有好下场,而刘禅是善终的,这是刘禅装傻卖乖的结果,可以说明刘禅很聪明。

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不是没有原因的。古人看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像刘禅这样把偌大一个国家给弄灭亡的,本身已经足够让人鄙视了,所谓“乐不思蜀”什么的,只是一个废物的白痴言论而已。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个人的价值慢慢被拔高,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逐渐淡漠。刘禅的亡国也就更容易被人原谅,转而欣赏他装傻苟活的机智了。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差异,孰是孰非,由于话题过于宏大,我无法分辨。这里仅就简单的历史事实层面,探讨一下刘禅的“乐不思蜀”是出于求生而故意说的,还是真情流露。换言之,刘禅是装傻还是真傻。

先亮明我的观点,我认为刘禅是真傻,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这个典故只是故事的一个片段并不完整。事实上,那次聚会后,刘禅的一个故臣叫郤正的,就跟告诉刘禅,他这说话太不得体了,招人笑话,下次司马昭再问,要哭着“先人的坟墓都在西边,离自己太遥远了,自己无日不思念”,说完还要闭上眼睛,作悲伤状。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次,刘禅就照郤正教的说了一遍。司马昭很奇怪,说:“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像郤正说的?”刘禅大吃一惊,眼睛盯着司马昭说:“是他教我的。”司马昭和其他在场的人哄堂大笑。故事后面的一部分当然更能表现出刘禅的傻劲儿,不过,司马昭要是没多那一句嘴,刘禅的“得体之言”岂不是有悖于装傻充愣的宗旨了吗?可怜的是郤正,他想到了司马昭会再问刘禅思不思蜀,却没提防司马昭居然这么了解自己说话的风格,让刘禅闹了更大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