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1
王阳明思想归结六个字:致良知,世上磨。
习大大在浙江调研的时候,提到过:王阳明心学是中国近500年的思想源头。
传习录中的对话,对儒学进行解读,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儒学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到了宋代,对儒学进行了重新构建,最著名的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朱理学也对儒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但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儒学,怎么转化为一种思想,指导行为,扎根实处,让人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精进。程朱理学最后很死板,成了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一般人做不到,没有途径,人间也没有天梯。3,
王阳明心学解决这个问题,世上磨,从日常的做事上,感悟,这给很多普通人指出了一条可以实现向圣人靠近的路,只是说天赋,机遇,努力的不同,决定离圣人有多远,而不是高不可攀了。打个比喻,就像指导学生学习,以前的儒学就是告诉你,要学习好,就要注意精力,听老师讲,把书看透,说这一大堆理论,听起来漂亮,对学生没什么作用,有的学生生性爱静,做事认真,自然学习就好,有的学生爱动,怎么说都没法学到心里去。阳明学说就像辅导老师,告诉你数学题这个因式分解怎么做,该怎么想,思路是什么。这个题考点在哪,怎么出题的,这样每个学生跟着思路走,总归有信心,能提高。也就是说,王阳明以前的儒学,学的靠悟性,天资,开窍,凭语感;阳明心学,就是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只要用心学,有路子告诉你具体该怎么走,还告诉你为什么这么走,更高明的告诉你当年孔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让人向圣人靠近。
2
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就得先了解一下王阳明本人的经历!
他
5岁还不会说话
12岁立志做圣人,被老师和父亲斥为狂妄
15岁独自一人,策马边疆,深入敌境,勘察地形,了解敌情
3
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王阳明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王阳明的原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为什么王阳明的名字叫王守仁呢?其实这个名字源于儒家经典《论语》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守仁,顾名思义就是守护自己的仁心。我们知道,王阳明的父亲是明朝的状元,他的爷爷能取得那么好的名字,很显然他们家是知识分子。确切的说,应该是儒家的知识分子。
我们言归正传,王阳明思想的精华到底是什么?其实就四个字叫做心即理也,又或者叫做致良知。
一
4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是明朝中叶很著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用四句话来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有心。如动物,人物,植物都有心。同时认为静止不动各种事物也都有心,他认为静物如石头,山峰,森林树木都有心,只是这些静物的心没有展现出来,即使展现出来,人类也不理解。总之,王阳明在古代能有这样的哲学思想是难能可贵的。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叫做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心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去恶扬善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5
。
知为行之源,行为知之果。
心为一世界;
美丑、善恶,唯一心之用耳。
6
。
我告诉你,个人浅见,王阳明思想最大特点,就是教你做成功的人,做成功的事,千言万语归为一句话:知行合一。
一个人要成功,无论是打工的,还是做老板的,做老师的或做领导人的,必定要从做事这一项下工夫的,这就是行,而行不是无头绪无目的无方向的,知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行事的动力,是我们行事的理论基础,无头绪无目的无方向的行是不会成功的,下面我将系统为您讲述。
l、心学只是代名词,是很广泛的概念。王阳明的心学与儒家、道家及其它学说皆有关系,不过比他们主动积极,比较入世讲究行的功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一些精神类型的思想类型的学说姑且归类为心学范畴,代名词:心学。
7
阳明学派
创始人为明代王守仁,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名。又因他是浙江余姚人,故又名姚江学派。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宗旨。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后分化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等派别。晚明浙东的蕺山学派,也深受王学派影响,明未清初,阳明学传到日本,发展成重要学派,对明治维新运动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也受陆王心学影响。
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
在宇宙方面,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心”的产物,认为没有我的心,便没有世界的一切。他说:“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这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在认识论上,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人都有良知,都有生来固有的关于真理的认识。他认为,“天地万物”、“万事万变”都已包含在“良知”之中,所以知识乃是“良知”的自我认识,不必通过外界事物来求得知识。并认为心里的“良知”就是“天理”,把心中的“良知天理”贯彻到事物中去,使事事物物与我心中的“良知”相符合,就是“格物致知”。这是一条典型的从“心”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他与程朱学派“知先行后”论不同,认为知行不可分离。他说:“知之真功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答顾东桥书》)又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就是说“真知”就是“行”,“行”包括在“知”中。思想动机就是“行”,完全取消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这就是他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合一”论。
王守仁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一切人都具备的先验原则,藉以压抑、泯灭人民的反抗意识。他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的哲学就是以“破心中贼”为主旨的,所以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赏识。
8
王阳明思想的国学文化中的经典,本人愚笨读王阳明的心学只有一些粗劣的心得,今天与网友们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笔记,希望所有喜欢王阳明心学的网友们多多指导交流,现在分享笔记学习心得如下:
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真知”:
什么是真知?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如本中所说:真知就是,“知”是行动的本心,而“行”是“知”的结果。
比如:我们很多人读书学习,经常是看似‘知道’其实是“假知”,学而不明,或是学而不行,这种“知”,不是真正的“知”,无法坚持持久的“知”,都是“假知”。
1、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假知”:就是一种自我欺骗“本心”的假象
9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致良知”,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和妙用,和诗经的“思无邪”异曲同工。
“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致就是抵达,良知就是善,就是“心”的本体作用,就是心即理,是人的内心(注意是没有经过欲望和情绪污染的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折射和自然反应。
那致良知为了什么,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王阳明认为的读书做圣人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阳明先生认为的人生最要紧的事。
那怎么致良知,方法是什么?知行合一,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那什么又是知行合一呢?很难一下子讲清楚,勉强可以说发挥人原本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自觉性,但又要实事求是,不能过犹不及。其实,阳明心学四句教给出了完整答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
主要思想有“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很多国家地区,他不仅是“陆王之学”之大成者,心学思想创立者,更是践行“知行合一”,成为了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于一身的完人。
摘录几句王阳明非常经典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