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宋朝的太师,王爷,丞相谁的官衔大?包拯的开封府...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经常见到关于宋朝官制的提问,印证了宋代官制非一般人能懂。宋朝官制极为复杂,变动也频繁,一个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阶(品级)、官职(职务)、差遣(承担任务)三个官名,再加上各种虚衔,官名一长串,确实很难让人看懂。

比如,岳飞平定杨幺起义扫平湖北湖南后,朝廷封他为检校少保、武昌郡开国公、镇宁军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还担任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二州制置使。

这么多的官位,以哪个为主?按哪个定级?很多人不明白,不知道咋比。我就以岳飞为例解释一下:头衔是检校少保,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官阶是镇宁军、崇信军两镇节度使,官职是神武后军都统制,差遣即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二州的制置使。这些职位属性不同,混在一起,就更难区分了。

宋人比谁官大,主要比官阶。张俊、韩世忠的头衔虽比岳飞高一点,但官阶一样,都是节度使,因此三人同级,放现在都是大军区司令员级别。头衔则反映了谁更受皇帝宠信,谁在皇帝心中更重要。

了解宋朝官制后,我们再来看题主的问题:

太师属于头衔(荣誉),有两种:一指朝廷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均是对元老重臣的褒奖;二指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均是对功臣的奖励。无论朝廷三公还是东宫三师,自汉代以来均为虚衔,并非实职。当然工资待遇是有的,正一品,与宰相同级。

王爷是百姓们的口语叫法,并不准确。古代王爵分两个等级:亲王、郡王,都叫王爷。自汉代定下“非宗亲不可封王”制度后,历朝历代亲王均为皇室成员,非皇族的异姓人,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亲王,最多封为郡王。亲王和郡王好区分:亲王一个字,如秦王、晋王、睿王等;郡王两个字,如汾阳王、瑯玡王、西平王等。

太师是虚衔、王爷是爵位,宰相可是实打实的官职。自秦朝设立宰相职位以来,始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从隋唐时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以来,宰相名号就撤销了。唐朝设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但始终空缺),以左右仆射分掌尚书省事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宰相,如果不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就不是宰相。为了分左右仆射之权,唐朝还设有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左、右仆射管辖。

2

太师、王爷在宋朝一般是虚衔,大多数时间内没有实权;六部尚书的品级与开封府尹相当,但六部尚书有时也是虚职,开封府尹则一直掌握实权。综合来看,丞相最实用。

太师,正一品,品级最高,但属虚职

太师是宋朝文官最尊崇的官职,但大多数是授给死人的,“活太师”屈指可数,不超过10个人。即便是“活太师”,更多时候是作为退休官员的荣誉加衔,并无实权。只有蔡京一人不仅是“活太师”,还以“太师”一职掌握实权。

亲王,正一品,品级最高,但不得参政

宋朝的王爵分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都是从一品。

皇帝的儿子到了年龄可以封王,为亲王,但王爵“及身而止,降等袭位”,也就是说亲王如果做不了皇帝,他的后世子孙只有嫡长子可封低一级的嗣王,其他都无法封王。按照祖宗家法,宋朝宗室不得参政,因此王爷的地位品级虽高,却没有实权。

丞相,品级不定,但掌握实权

北宋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以本官加中书门下平章事者相当于丞相,而品级是指本官的级别,因此品级是不确定的。比如宋初名相赵普初次拜相的职务是“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门下侍郎是官,决定了赵普的品级,平章事是差遣,决定了赵普的实权。

3

宋朝官职应该大师,大师多半是奸臣。

4

5

我国古代的官职,一直有三公六卿之说,三公通常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六卿则是常说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但是在各个朝代,对三公六卿设置又有所不同。

宋朝沿用的是唐朝的制度,在宋徽宗之前,除了设了三公,还设了三师, 三公就变成了太尉、司徒、司空,而以前的三公则变成三师,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

在宋徽宗之后,又将三师三公作了合并,撤掉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依旧是太师、太傅、太保。

王爷是古代对有王爵的人的尊称,其实正确的称呼应该是王爵,王是最高的一种爵位,电视剧中有时会出现男爵这个称号,男其实是所有爵位中最低的,按照高低的顺序,爵位一般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宋朝的寇准,就被封为莱国公,还有王安石,也曾被封为荆国公。

至于王爷的权利,可以说是可大可小,大小都是由皇帝说了算,如果皇帝不给他们权力,他们就连七品芝麻官都不如。

6

还真不好说。宋时的三个称谓不好相比。太师爵高位虚,丞相实权在握,但通常属于二三品而已。王爷爵高尊贵并无实权,一旦有幸当了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包拯做过的开封府尹,也即首都的市长,官位、官阶和中央的兵刑工礼户吏六部还差着几个等级。

《太师》一职,始于商周,是辅弼国君之官,如纣王的王叔闻太师是征西歧的军事统帅。秦废汉复罝。晋时因避司马师讳改称太宰,晋后又复称太师。至唐、宋仅授一些年老的重臣、皇亲国戚,显示荣耀而已。

正如戏剧《三哭殿》

中詹太师的唱词:我女儿坐西宫,老夫是当朝太师一品卿。

《王爷》一称始于汉,除个别情况下,如汉初齐王韩信,唐汾阳王郭子仪,清初吴三桂等三藩王外,封王主要是皇帝的叔辈及众皇子,有亲王、郡王两个等级之分。

他们在各朝代的地位也不同。宋时重文轻武,这些王在京城建有自已的王府,过着安逸的生活,少有篡权夺位的。

7

宋朝的太师一般都是虚衔,属于一种荣誉,王爷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书各掌其事,各司其职,开封府尹则是实打实的京城一把手了,这些职务里面权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属。


(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师)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说说太师,太师是“三公”(也叫三师,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之一,赵匡胤自建立宋朝以来,继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师,作为不具实权的一种荣誉官衔,在北宋得此殊荣者并不多,尤其是太师,整个北宋只有赵普和文彦博两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师。太师是正一品官,属于加官,并非常职,与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都属于一种荣誉官职,并没有实权,但地位尊崇。

王爷是皇族,不属于官职,因此在提问中王爷的加入就显得多余了。

8

如果只从官衔来排比的话,那么按照宋朝官职排名来看,太师、左、右丞相和王爷此三者的官衔都是正一品。反观包拯的权知开封府和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尚书的官衔,按照宋朝官职来看的话,权知开封府是从三品,而六部尚书则是正二品,所以说六部尚书的官衔要高出权知开封府整整两个官阶。

我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封建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最早官僚制度的确立也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形态由奴隶时代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官僚制度同封建制度一样,都是率先起源于大一统的秦朝。

我国的官僚制度最早是由秦始皇确立的三公九卿制,之后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逐渐将三公九卿制发展和废弃,到了隋唐时期,唐朝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此后一直延续到明朝朱元璋时期,但是宋朝时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张匡胤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再次声明了“重文轻武,文大于武”的官僚制度原则,并且在“重文轻武”这一原则都被后世统治者所尊崇;元朝时,中央只是单纯设置了“行中书省”的最大官僚机制,总统地方,但是这一机制有明显缺憾;直到朱元璋时期,以“诛杀丞相胡惟庸”为主要标志的废除丞相制,由此便开启了设置内阁制,皇帝一人总统六部的政治格局;到了清朝时,清朝先后设置了辅政王制度、南书房机构,直到雍正时期所成立的军机处,直达封建时期官僚制度顶峰。

那么既然宋朝是沿用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的,那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题目中几位官职的对此。

9

宋朝的文官制度基本上属于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最为复杂的情况。宋朝每一个官员都有着一大堆的头衔。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能分成好几大类。第一类是爵位,第二类是勋职,第三类是官阶,第四类是差遣。而宋朝官员的势力权力看得主要是差遣。

宋朝的王爷分为嗣王,亲王,郡王。所谓嗣王,就是储君,宋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古代少有立太子的王朝,往往以嗣王代替太子。亲王一般为一字王,郡王为两字王。宋朝前期也严格执行非赵姓不得王,后来也给功臣追赠王爵,例如王安石死后追封舒王,岳飞追封鄂王。

宋朝的王爷虽然有封地但不能之国,如果没有差遣,大部分只能在京城呆着。所以宋徽宗在没当皇帝之前是端王,封地在广东端州(今肇庆),但他不能去端州当王,只能在京城里踢球,写字,画画。宋朝的王爷除了嗣王之外大部分都没什么存在感。所谓的八贤王赵德芳,也只是小说里虚构的,真实历史上他很早就去世了。

10

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有文彦博、蔡京等,有最大实权。首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