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大林寺桃花》,是唐朝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后,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携友十余人,登庐山大林寺时所作。时值春尽夏来,本是繁花谢尽,绿树成荫之际,却偶见一片如火如荼般怒放的桃林,不由心生感概,临景抒怀,作下这首千古绝唱《大林寺桃花》和一篇游记。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怅恨带给人们希望和温暖的春天,总是那么地短暂和易逝,使人不胜唏嘘感叹。喜人的春色正无处寻觅之际,却在幽邃宁静的山野林泉之间,偶遇这春光明媚的一片桃林,从而引发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白居易思想上的一种大悟彻,从“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到“独善其身”转变的真实写照。

一,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思想上从“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到“独善其身”的转变。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他的诗题材广泛,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妇幼老少皆能明其诗义,故有“诗魔”之称。

白居易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优秀的品质,深得爱好诗文的唐宪宗的赏识,一度被提升为左拾遗。白居易一则是心中那种兼济天下的志士情怀,一则是为了报答宪宗的知遇之恩,勤于王事,乐于政务。他为了革除弊端,振兴朝庭,造福百姓,屡屡上书谏言,虽多为宪宗采纳,但毕竞有伤宪宗颜面,故而渐渐为宪宗所恼。

2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这首绝句,首先遇到,相逢,惊奇,而感叹,看视不经意间,实则有感而发,处景生情。千百年来,为大众传颂,一定有它的无限魅力。它促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怀一一对春的眷恋。

3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 - 白居易

以我有限的认识和感受,这里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情怀,就是一点意外和惊喜。

当然,只要你愿意,总是可以对解读作一番延伸的。在这里,就是把这样一种自然现象解读为诗人有所指向的描写。

4

桃花比杏花,梨花开的晚,特别是寺院多居深山,受气温和光照的影响,桃花开的更迟些,因此杏花,梨花凋谢了,这里的桃花才盛开。春天过去了,只有在大林寺还能找到春天的景色,那就是桃花。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不舍和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