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粤语为什么是九声六调?哪本韵书哪本古书记载了古汉语是九声六调?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不论是“四声九调”还是“九声六调”的叫法,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其区别主要在于对“调”字定义的不同。分述如下:

四声九调

粤语的“四声九调”是传统音韵学及诗词创作者的习惯叫法,是根据粤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分阴、阳两部,外加一个中入声。故认为粤语有四个声,九个调,即四声九调。这里的调,是声调的调,在粤语拼音方案中,习惯用数学1~9去标示(见下图)。事实上,“四声九调”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粤语音调标示方式,在粤语的日常口语中,可能还要复杂一些,岭南声律大家莫仲予老师就曾亲口跟我讲述过粤语的第十个声调,莫老将其称为中平声,就是平时我们叫人时尾音稍长的平声字,如叫人时,“啊芳”,“啊平”的芳字和平字。

2

我们南方是百越文化比重大,因为口音完全保留的是吴越、南越、闽越……诸多百越不同越族部落的口音,相互之间鸡同鸭讲不互通。

只有自卑的百越后裔才去抱北方中原的大腿,寻找心理安慰。

古代从来没有粤人从事文学创作的名人,所以没有粤语书籍。

被贬粤地的唐宋文人对于粤语根本听不懂,所以才有了“鸟言夷面,南蛮鴂舌,鸟声禽呼,蛮语钩辀音”的嘲讽。

为什么古汉人这么嘲讽我们百越话,我们现代这些百越后裔依然锲而不舍地扛着键盘腆着个脸往上凑呢?喜欢被打脸的感觉吗?

3

古代漢語調類為平上去入四聲,在唐朝末年又根據聲母的清濁各分為陰陽,而濁聲母清化。所以變為四聲八調的格局。而粵語廣州話中,陰入聲比較特殊,根據主元音的長短,還繼續分裂為上陰入(短元音,如 失 sat1, 殺 saat3 . 但這個分化應該是比較近期的,因為有一些個別口語字的短元音也讀下陰入,例如 壁 口語可以讀 bik1, bek3 , bik3 ( 飛簷走壁) , 其中 bik3 就是存古的讀法。無論如何,不管上下陰入,都屬於陰入,還是保留了中古的格局而不混,只是比中古分得更細緻罷了。

4

南方长江以南属于百越部落,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从古至今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相互之间鸡同鸭讲的口音。

古代史料有诸多对南方百越音的描述: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土民稀白首,洞主尽黄巾。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魏书》形容越佬族“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 唐代崔沆:“时循人稀可与言者” 唐代刘禹锡 :“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宋代周去非“余又尝令译者以礼部韵按交趾语,字字有异”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

粤语更是百越中的边陲,所以几声几调都一样被古汉人嘲讽,无所谓几声几调了。英语、法语……是几声几调呢?

5

广东话正确读建筑师贝聿(yu )铭,读音为“粤”,今日听到广东地区的传媒全部读作贝律铭,身为粤语地区重要传媒请以身作则正确使用粤语发音!沿江不是(贤江),係读(铅江)履历不读(吕历)係读(里历)......如果放不下架子向香港地区正确粤语发音标准学习,(现在香港的广州话需然好重乡音,但发音基本是按正确粤语字典发音,没有读偏),坚持粤语是广东人的情怀和不朽的精神,但同时一定要注意正音。再请参考张悦楷、林兆明等老一辈广东人的发音标准!

6

古代四声(平上去入)。

比如(ang平,ang上,ang去,ak入。)

其中入声韵尾会不同的。有三种入声尾,(k,t,p)三种。

因为古代有全浊音声母,全浊音保留不住时,产生阳调。形成阴阳调。

共八调如:(ang阴平,ang阴上,ang阴去,ak阴入。ang阳平,ang阳上,ang阳去,ak阳入。)

7

粵語廣州話祇有‘九個聲調’,如下:

陰平 依 e55 or e53

陽平 疑 e11

陰上 倚 e35

陽上 以 e13

8

粤语就是“雅言词、百越腔”的汉语方言,可能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汇,但发音方法绝对是“南岛型”的,与古代中原雅言完全不是一回事!

9

10

作者你想要一个怎样的答案才满意?你是在努力的追求真相,还是在追求心中想要的答案?你付之行动了吗?你客观了吗?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能讲一下吗?我也对语言的变迁挺感兴趣的,但我希望你有理有据。我想要的是学者的答案,不是律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