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忠臣不事二主,为什么古代有些前朝将士投降后朝,却能留芳千古呢?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忠臣不事二主,但也别忘了另一句话“良臣择木而栖”。所以能不能流芳千古与是不是忠臣没有必然联系,更关键的是要与胜利者站在一边,这样流芳千古的几率才大,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当然有时即使站在胜利者一边,也一样会遗臭万年,如洪承畴、吴三桂等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的行为,如果过于卑劣,在古代一样不会被认可,而且并没有太多这样的例子。看到很多人拿魏征说事,但魏征事二主之事有,但何来前朝后朝之说?不管跟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唐朝的,一家之内部事,管仲也是如此,好像不符问题。

魏正国被授予“文震”的追授头衔。

  • 魏正先于李建成。玄武门易位后,李世民问魏征为什么要分开他们的兄弟。魏征毫不犹豫地说:“如果太子照我说的做,今天就不会有灾难了。”由于他直率的性格,他受到了李世民的重视。李世民不仅没有抛弃他,而是靠在他的肩膀上创造了贞观统治。
  • 让我们看看李世民和魏征之间关于忠臣和善臣的讨论:

    • 郑再次向他致敬,并说:“愿陛下的使节是一位好大臣,而不是一位忠臣。”皇帝说:“忠诚和善良有什么区别?”郑说, “一个好大臣也是一个好大臣。一个忠诚的大臣也是一个好大臣。一个好大臣给他的身体起了一个好名字,国王被赋予了一个显赫的名字。他的后代将世代相传。财富和财富没有边界。一个忠诚的大臣被外国人惩罚,国王陷入了极大的邪恶,他的家庭和国家都失去了。没有名字。”。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相去甚远。“皇帝接受了他的话,给了500块丝绸。(摘自《旧唐·魏征传·太宗新登基》)结论是好部长是忠诚的部长,而忠诚的部长不是好部长。忠臣忠于君主,为国家谋划;好官为民、为国、为君

      例如,关中在齐桓公之前跟随他的儿子小白。继齐桓公之后,他尽力帮忙,最终成为了一个霸主;另一个例子是狄仁杰、张高棉等人。在吴周时期,他们一方面为人民的生活和国家服务,另一方面,他们努力恢复了李唐的江山,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因此,狄仁杰和张高棉是成功的,但他们在武周时期也受到了批评吗?

      相反,在武则天刚刚掌权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不顾一切地写了一封信来劝诫他们,真正达到了“忠臣亡国”的目的,但武则天却成了皇帝。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好的部长拯救国家是否比一个忠诚的部长死去更好?你害怕没有柴烧吗?在某些条件下,最重要的是保持有效强度。

      孟子说:“我听说过杀夫周桓,但我没有听说过杀君。”,主张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孟子还说:“人民最宝贵,国家次之,国王最少。”对人民和国家的忠诚就是极大的忠诚。因此,尽管它是两位大师,但它在历史上也很有名

      这个是和我们的历史文化有关系的,我国历史上除了刘邦、朱元璋建立的汉朝、明朝、外族入侵建立的政权外,几乎所有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靠推翻老上级上台的,拿以前的话说叫德国不正 ,从我们熟悉的三国来说,曹魏是怎么开国的,晋又是怎么开国的,是曹丕、司马炎撵走自己的主子汉献帝、魏元帝,自己当的皇帝。晋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又是被自己的大将军刘裕取代的。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有多少底气来宣扬忠诚,所以中国古代在大部分时间宣扬的是孝道,所谓的“百善孝为先”、“求忠臣良将于孝子之间”,所以统治者对投降的将军,只要利益上相得益彰,是不会太在意“忠臣不事二主”这回事的。至于楼主说的魏徵,先看唐朝是怎么得到的天下,唐开国皇帝李渊,本来是隋朝的封疆大吏,隋末大乱的时候,李渊不但没有替隋朝分忧,反倒是乘机攻占了长安,开始还立了个小傀儡皇帝遮羞,很快就把傀儡皇帝废掉,自己当了皇帝,他是忠臣吗,他有底气要求别人尽忠吗,所以魏徵在这种环境下,碰到了英主李世民,只要他是良臣,能够效忠李世民,李世民是不会在意他的过去的。良臣英主相得益彰,自然就有了那些千古流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