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还是历史的误解?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之前已经受过类似问题了,这里通过“纸上谈兵”这个词再分析一下赵括其人。纸上谈兵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只会空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行。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而这个词的典故恰恰指的就是赵括。

“纸上谈兵”要分两个方面来说,先来说理论方面,赵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应用军事理论分析战局头头是道,就连他的父亲名将赵奢都难不住他。但这不是主要的,是否空谈理论要看实际战例,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后期,恰恰是后世评价他“纸上谈兵”的依据。但这是历史真实吗?其实不一定。

赵括是可能的转机

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前期,赵国派的是老将廉颇,秦国用的是左庶长王龁而非白起。廉颇退守最后一道防线坚守不出,赵国国力实在难以支撑了,赵王就多次要求廉颇速战速决,但廉颇依然坚守不出。秦国也想速战速决,应侯范雎就使反间计,让人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就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这正合赵王心意,于是换上了赵括。虽然赵括受到很多人的称赞,但也有不少人说他不行,这就包括赵括的父亲、母亲,其母还对赵王说真让他上,出了事别连累自己,再有就是蔺相如,这些人说赵括不行是有各自不同的考量的,而赵王此时已别无他法,还是让赵括上了。也许有人说换上李牧就好了,可是根据李牧对抗匈奴的战例,换李牧上依然会是坚守,赵国国力依然无以为继,所以只能换上愿意出战的赵括,拼命做一次抗争。廉颇坚守是无奈,赵王要求出战也是无奈,只有赵括或许有转机。

速战速决是除固守之外的最好选择

2

自古成王败寇,无论古今,都是以胜利来定价一个人的能力的,所以多次吃败仗的刘邦一旦胜利了,他的所有失败都变成了他的忍耐,他的成功变成了他的东山再起,赵括,虽然理论成绩是优等,但他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一毕业就遇到了身经百战的杀神白起,无论是在审时度势、用兵作战、将士情况都非常熟悉。而赵括呢,作为空降将军,军中不服,根基不稳,而对手又过于强大,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于是,赵括被围,最后死在战争中。赵括是悲剧的,虽然他用生命捍卫了他的尊严,但终究还是让赵国的降卒被秦国坑杀,对于失败一次的年轻人,他的一败,代价太高昂了。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指责赵括,而对于坑杀二十万降卒的秦国却跳过了。

3

一,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赵括是纸上谈兵的最好教材,他就是一个在军事上夸夸其谈,无所不能的教条主义的能人,通过史书记载赵括只知道读他父亲赵奢留下来的兵书,死记硬背,没有灵活运用,他的母亲看出来了,赵国的重臣蔺相如也看出来了,但是赵孝成王一味的认可赵括,不听蔺相如的谏言,更不拿赵括的母亲的绝话当耳旁风。于是,赵括为赵军统帅,领军闯入长平,以勇气可嘉,青春无畏,在长平这个战场跌宕起伏,左右激荡,最后全军覆没,赵括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二,赵括的另一种解释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即他年纪轻轻,又无实战经验,遇到的对手竟是令人生畏的将军白起,在当时有谁遇到这样的将军胜算又有几何?况且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小儿,他在白起面前分量几何!就是廉颇那样的将军面对白起又将如何?所以说战争的对手是胜负的关键,赵括遇上白起就是赵括不是纸上谈兵他的胜算又有多少?况且几仗下来白起又是以“人屠”标立于世,有谁遇上这样的克星谁不倒霉,更何况是初次领军的青年统帅赵括呢!

4

关于赵括的事情我写了好几篇文章,分享了一些我的拙见。歪史一直认为赵括是替廉颇指挥不当,赵王统筹无方等背了黑锅。

为什么这样认为?

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国公室远支。赵奢原来是一个税务官,因为平原君赵胜家人有偷税问题,所以抓起来直接给砍了,这件事因起赵胜的注意,把赵奢推荐给了赵王,理由是赵奢不怕权贵,刚正不阿。

没多久秦国进攻赵国,包围阏与,随即引发阏与之战,战前,赵王问诸将廉颇、乐乘都说路远道路崎岖不可救。唯独赵奢认为可以,两军相遇勇者胜。于是,赵王派赵奢率军狙击秦军。赵奢这一次证明了这一点,他充分的发挥赵军骑兵善于长途奔袭的优势,利用秦军暴露骄傲轻敌的劣势,一鼓作气大败秦军。

这一年,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离长平之战,隔着七年,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距离赵灭中山不到30年,灭中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果的检验,此后赵军骑兵独步天下。成为秦国劲敌也是因为胡服骑射的原因。

5

先讲个笑话,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所以“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当然了,我不是要当杠精,纸不纸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长平之战之败,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这口大锅,该不该赵括来背!

答案是肯定的!赵括作为长平之战赵国一方的主帅,赵军惨败,全军覆没,他必须得要负责!这是身为主帅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不过,我们并不能以此来断定,赵括是一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

6

长平之战赵括最后失败了,这给了攻击他的人以口实,但是我个人感觉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这么无能,首先,孙子兵法有云,夫战者庙算胜才能战,赵国的问题到了赵括领兵之时已是积重难返了,整个国家都无余粮要靠去别国借粮才能解决国内粮食短缺的问题,前线无粮再有本事的将领也无法打赢这场战争。再者赵括为将之后秦国是尽发全国之兵,又兼白起为将,敌人是精兵强将,粮草充足,这是一场必败之仗,这是赵国国力早就决定的。

冷静思考一下赵括是替赵国无能的政治家背了几千年的黑锅,但是赵括为赵国贡献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最后以死殉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千古之悲!愿读到的在心里还赵括一个清白吧!

7

不管怎样,赵括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就难辞纸上谈兵之咎!还有赵括喜谈兵,没人辩得过他。乃父初次领兵就大败秦军;而赵括也是初次统兵,差点亡国灭种。所以,赵括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能授人以柄,做纸上谈兵的谈资!

8

简单谈下自己的看法

个人感觉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这么无能,首先,赵括父亲是赵国马服君赵奢,阏与一战大破秦军换来了秦赵两国八年的战略平衡,赵括就算没上过战场也会在军营里历练过,而且“纸上谈兵”一词也是出自司马迁,前后经历上百年,他也是听人口传的,并非亲身经历,

再者从战绩来看,先不说面对的是久经沙场的白起,虽然赵括战败,但是也换来了秦军二十万的阵亡,自身损失不到十万,能在断粮的情况下维持六十多天控制军队没有产生动乱,已经非常不易。

第三,赵括并非主动请战,而是被赵王赶鸭子上架,当时两国对质三年,赵国国内已经接近崩溃,已经到了耗不动的时候,有野史记载,赵王也是想主动出击赢一场为和谈争取点资本,再者廉颇人品也不怎么样,如果是出了名的纸上谈兵,赵王傻了把他排上去拿军队开玩笑吗?

个人认为赵括虽然战败,但并非平庸无能,至少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战略性失误,但是也是大局已定,国力崩溃支撑不了战争了,并非战场指挥上带来的战局崩溃。

9

公元前262年,白起率军攻克了野王,把韩国领土一分为二,迫不得已韩王只能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当文书传达到上党郡守冯停时,他并没有交接给秦国,而是把此地献给了赵国,希望以此把赵国与韩国捆绑起来,一起对付秦国。赵国派廉颇带兵二十万前往上党郡驻守,以防御秦国来犯。

消息传到秦王耳中,顿时勃然大怒你赵国不出一分力,竟然独吞并了上郡,立马派王龁带领三十万秦军直奔上党而来。好戏就要开始了,赵军侦探兵与秦军斥兵相遇,裨将茄被秦军斩杀。王龁率领秦军夺走了赵军二垒,追使赵军退守丹河一线。廉颇深感秦军战斗力强大,于是下令修筑壁垒,坚守不战,这样两军于阵前相持了两年。

两国陈兵百万于长平相持不下,这对于赵国来说那是致命的,赵王急得寝食难安,向齐国借粮更借不到。秦昭王亲自到河内郡,赐爵一级,征伐当地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秦国又派人前往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马复君的儿子赵括,消息传到赵王耳中,加之廉颇坚守不战,战事久拖不止,让赵王决意换将。于是便让赵括接替廉颇任赵军主帅,赵括又带领二十万士兵前往长平。秦王闻之,乃密换白起为秦军主帅,并且下令有泄漏武安君行踪者斩。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军四十万人被坑杀于长平。

赵括年轻气盛,且理论上谈兵布阵滔滔不绝,一下子率领赵军全军出动,想一举打败秦军,从这一点上看,赵括的谋略太差,打仗要有进有退,如果没有退路,被人切断后路,那就置全军于危难之中。可赵括不考虑这些,想的是一举打败秦军,扭转战场局面。如果秦军如此好打,廉颇还用得着坚守三年吗?赵括一时趁能让赵军全军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有好多人为赵括洗白,说秦赵国力差距太大,失败是必然。话说回来,即便是赵军失败,也不至于让四十万军队全部葬送于长平。这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10

赵括纸上谈兵无论历史再多的解读都是盖棺定论的事实,毕竟他败了,而且败的极其惨烈。虽然历史的真相对于赵括来说是不太公平,但赵括毕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来击败秦军,从这一点来说,定义赵括纸上谈兵一点不为过。

现在替赵括打抱不平的大多建立在赵国后勤补给跟不上了,廉颇空耗赵国国力,但实际秦国的后勤也快跟不上了,这个时候谁先出站谁就要有超强的军事能力,赵括恰恰没有出站后解决出站后会有的战事变化匹配的能力,结果陷入围攻致使四十万人陪他送了性命,说他纸上谈兵一点也不冤枉。

单从军事角度来讲,无论秦军军事装备还是军事素质都在质量上碾压赵军,廉颇死守不出也是建立在以守为攻的考虑上,希望能够争取时间以待变化,廉颇三年都没有没有发现这种变化,说明秦军从将领到士兵极其稳固,另一方面也说明赵军内部还没有找到制敌的方法,更说明了赵军三年的时间也形成不了于秦军直接对抗的战斗力,任何失败都不会是单方面的原因,长平之战的失败表面上看是赵括的问题,其实更大的问题在于赵军本身的战斗力无法对抗秦军,赵括认识不到这点没有从提高战斗力上去着手,军队思想建设上出发,后勤补给上考虑,他是没算好账就出战,失败是必然的,他其实是个稚嫩的赌徒,说他纸上谈兵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