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孔子为何要说乡愿是德之贼?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扩展资料: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①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

一方面,孔子强调“中庸之道”,给人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平静祥和的老人;一方面,他斥责“地方的愿望,美德的小偷!”,给人一种极端的印象。这不是矛盾吗?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事实上,根本没有矛盾。关键是很多人误解了“中庸”。孔子对“中庸”的含义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按照西方哲学的标准,孔子不是哲学家,所以我们不能严格要求古人。据我了解,以下三点是理解“中庸”的关键:第一,“中庸”很难把握。《中庸之道》是通过广泛阅读和生活经验总结出的一套人生智慧。孔子是一位历史学家,读过很多书。孔子从事过许多行业,并周游世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实写照是,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不应该夸耀“中庸”,应该谦虚。因此,孔子说:“中庸之道也是一种美德,可以长久存在。”也就是说,中庸之道是人类长期以来没有的最高美德。2、 “中庸”的意思是及时,而不是许多人所理解的中间路线。中庸意味着做正确的事,但做正确的事。没有规则。这取决于自己的控制。它强调灵活性,要求公正。但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孔子暂停了这种不明确的灵活性,这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太高的要求。个人的实现就是实践自己的一生,并将其实现到外部社会,也就是期望圣人统治世界。3、 “中庸”背后有一个道德原则。这一道德原则就是孔子一生希望复兴的“周礼”。不幸的是,周礼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现代人忽视了第三个意思。不难看出,大多数人都强调第二种含义,即中间线。没有人会冒犯你,也不会冒犯你。没有道德原则的灵活性在有一点道德感的人中是低调和含蓄的,但在没有道德感的人中是平滑的?孔子说,中庸之道实际上是按照周礼的一套规范行事。在孔子看来,周礼被用在我们的行为和国家治理中难道不是很合适吗?天哪!这套循环论证等于什么也没说。孔子的话不是为了分析,而是为了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中庸是一种基于道德原则的灵活性,很难把握。因此,对于只强调灵活性、没有原则、是和事佬式的“地方愿望”,孔子应该斥责:“地方愿望也是美德的小偷!”

对于古文,今人的许多解读都是错的。《论语-阳货》中所记载的孔子“乡原,德之贼”,应是能正确反映孔子的思想表达的,从这句话上分析,孔子应该是能够正确认识道和德之观念的。“原”,即愿望意愿的意思;乡与城相对,乡是贫穷偏僻的,城是富有繁荣的;“乡原”,就是愿望目标落后狭獈,安于贫穷日子;这就是无德。由此可知,德的观念就是让人过上富裕富有的“城愿”好日子,也即“城愿,德之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