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大全 - 正文

历史典故素材:韦编三绝_400字

日期:2023-5-100 次浏览

事例内容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纸还没有被发明,那时所谓的“书”就是竹简。每条竹片上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然后把它们用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就成为“书”。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经》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经》读了许多遍,还附注了许多内容。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再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后人用“韦编三绝”形容一个人读书勤奋。(“三”是一个概数,表示多次。)

小编解读

俗话说: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往往差的就是一个“勤”。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继续浏览有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