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说明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记叙文阅读指导——词句的理解》
一篇好的文章在造词造句上都是极有讲究的,古人写诗“推敲”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写作上的佳话,永远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语文中考为了检测考生对范文语言的表现力的理解,常常要求考生讲演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我们应认真对待。解答这类题目,其思维的走向应紧扣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作品:记叙文阅读必备知识
第一,从词义范围的大小上去分析。
如《怀疑与学问》:“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加点的“学术”与“文化”能否互换?为什么?
这两个词有关联,但词义范围大小有别。“学术”指专门学问,“文化”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术”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该段文字前一部分讲的都是具体学术问题,段末用“一切学术”一句加以归纳,因而只能用“学术”;接着推而广之,谈及影响到“文化”,两句间存在着层递关系,故不能互换。
第二,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
如《“友邦惊诧”论》:“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
句中“哀求”为什么不能换成“要求”?因为“哀求”词义重,更能突出国民党反动政府昏庸无能、媚外乞求的奴才相,在表意上,“哀求”的程度比“要求”深得多。
第三,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去考虑。
例如,《一面》中“瘦得教人担心”若改为“非常的瘦”有什么不好?这就要体会作者用语中倾注的感情。
“瘦得教人担心”更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健康状况的深切忧虑之情,而“非常的瘦”只是强调了“瘦”的程度,并不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与爱戴的感情。
再如《二六七号牢房》:“他整夜不睡,守着我,用一块冷湿的白布赶走已经挨近我的死神。他时时擦干净我伤口上的脓血,对我褥子上发出的腐臭难闻的气味从来没有表示过一点厌恶。
这段文字中加点的“时时”、“从来”为什么不能删去?解答此题也要着眼于语句的感情色彩。这一段话是写老爸爸对“我”的关心护理,用上了这两个词更能突出老爸爸对“我”的关心,说明他的护理是持续的、耐心的,表现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
第四,从词的搭配上去辨析。
例如《纪念白求恩》:“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加点的“医生”与“同志”能否互换?为什么?解答此题,要研究原句。前一句说“军民”对白求思的医术、医德的感受,“白求恩……的治疗”是个偏正短语。后一句主语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又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因此称白求思为“同志”更相宜。
第五,从与上下文的关联与照应上分析。
例如《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又”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此题不仅要着眼于内容,答出“突出了作者与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敬爱之情”,而且要从行文的照应方面思考,答出“照应了上文‘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这样答案才算是完整的。
第六,写人的文章还应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上去思考。
例如,把《藤野先生》中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改为“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有什么不好?
从表现藤野先生精神品质上去思考,会发现原句更能表现藤野毫无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粗看这两句话所用词语大体相同,但词序有别,表达重点实际上已大有变化。原句重在表现藤野关心中国的医学进步,改句则重在说明藤野希望新的医学广泛传播,能传到中国,可见,在表现人物品质上改句就大为逊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