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的足迹 ——参观钱币陈列馆后感
周一,绵绵的细雨滋润了万物以后,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鸟儿欢快地歌唱着,草儿滴着露珠,好像都在赞美这场小雨之后马路两旁盛开着的秋菊,五颜六色的花朵挺立在了绿色的枝叶上,摇曳多姿;阳光在漂亮的各色花朵上绚丽地浮动着。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很荣幸地作为“花语文学社”的社员参观了安庆市钱币陈列馆。
走近安庆钱币陈列馆,大理石与红条木的地面一尘不染,“钱币陈列馆”几个烫金大字把陈列馆显得庄严而神秘。我们一踏进展厅,感觉如同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钱币大观园,各种钱币形体纷繁,让人目不暇接。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些精美的贝壳。听解说员叔叔说,这些精美的“贝壳”其实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货币”。这种天然贝壳,外表美观,质地坚硬,耐磨损、耐挤压,又有天然的计数单位,于是在当时便被当做理想货币使用。“贝类”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还将贝做的佩饰挂在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其健康成长,驱邪生财,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贝币”虽小,却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于一身。我一边拍照一边听着解说员叔叔认真详细的解说,心里不禁感叹:没想到小小的贝壳在古代居然成为人们用来交换物品的货币。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秦朝货币展示柜,隔着玻璃窗,在一束束黄色灯光的照耀下,我看到了许多圆形方孔的铜钱,上面还刻着似汉字又非汉字的雕刻,后来一问才得知是小篆体的“半两”二字。据解说员叔叔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他财物如珠、玉、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秦朝时制造半两钱。这时铸币由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的半两钱枚枚不同。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真没想到,“半两”钱还蕴藏着这么深刻的历史意义呢!怪不得古钱学家丁福保曾有诗咏秦半两:“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呢!
后来我们还陆续参观了隋唐、两宋、元明等年代的一些古朴凝重、铸工精美的钱币展品。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纸币展览区,这里不仅有我国的纸币,也有外国的;不仅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看着纸币上不同的设计图案:有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国卉名花,还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图像,我不禁想:这些钱币不仅仅只是用来商品交换,而且也是一种艺术品和文物。想到这里,解说员叔叔似乎是看懂了我的心思,他告诉我们说:钱币上的这些艺术图案都是经过著名的艺术家群体反复揣摩和精心设计的,它们都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因此,从钱币身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听到这里,我不禁加快了按动手中照相机的快门,我要将这些艺术品带进我的相册,永久珍藏。
走出钱币陈列馆的刹那间,我不禁在心中轻轻地问自己:我们的钱币,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社会,又将会怎样地前进呢?而我又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一颗理想的种子已经悄然在我的心里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