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生作文 - 正文

关于苏轼的作文600字

日期:2021-6-573 次浏览

【第1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吟唱的是苏轼,身陷困境依旧浅笑感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也是苏轼,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的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爷爷大字不识,但却深知一定要大力培养下一代读书当官的道理,姑且不论那个年代的唯官论多偏激,但仅凭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据三人,即可得知,这是多令世人称奇惊叹的苏家三父子。

嘉佑二年,年方19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跟随父亲一同进京赶考,正值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改革科考,由曾经的统一命题改为自由发挥,于是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欧阳修以为这么有见地的文章大概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为,他担心自己给曾巩第一名会引来非议,于是提笔给了第二名,事后才知这是苏轼的答卷,但欧阳修毫不吝啬地给予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高度评价,事实证明,欧阳修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说少年中举对苏轼而言太过平坦顺利,那么被贬黄州才是历练东坡居士的真正熔炉。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开始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也正是在这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境地,修炼出了苏轼沉静旷达、宠辱不惊的宁静心境,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他摆脱了“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

正当他“倚杖听江声”定下心准备快快乐乐过隐居生活的时候,命运似乎又跟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短短几个月时间让他从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晋升到翰林大学士,而后又再度卷入政治漩涡,而被贬到惠州。一贬再贬的苏轼早已将生死置之身外,“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他自然平淡、淳厚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恶。

不论处在人生高潮还是低谷,东坡先生总能巧妙地找到一种平衡,不得不说他的乐天达观成就了他的豪放诗性,纵观历史上的诗人,大多十指不沾阳春水,唯独东坡先生的手既可以写诗作画弹琴,又可以做饭种地做东坡肉,用入世精神做事,用出世精神做人,东坡先生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相比较那些消极悲情的诗人,东坡先生无疑是最接地气的,而他的精神也正是中国千古读书人所追求的境界。

【第2篇】

【咫尺天涯不相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清丽哀婉的诗词,勾住了我的思绪,追溯到那遥远的唐朝,想起苏轼的痴念,和那段让人神往的往事。

“臣,自请流放关外。”

怀着一身傲骨的他,辗转在各地为官,苏轼仕途不顺,不论在何地为官,和他政见不同的官僚都明里暗里地打压他,所以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两袖清风的他,更是思念亲人,于是要求调到离弟弟苏辙近点的地方为官,只求与弟弟多多相见,互诉思乡之情。为官不顺的失意、对帝王的失望以及一切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想让弟弟知道。

他连与弟弟相见时的第一句话都想好了,一句朴实无华的“阿弟,近来可好?”

他想着、算着、盼着与弟弟相见的日子,他的心仿佛已飞到阿弟身边,满面风霜的他激动地握住弟弟的手,细细地打量着弟弟的面容,喃喃道:“好小子,长大啦!”

日子近了,近了。苏轼每夜都难以入眠,应着“近乡情怯”这个词,每夜泪湿枕巾。

但他启程去别地为官时,他的心仿佛坠入无底深渊,他这些日子的所有期盼,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笑话。

去黄州的日子,舟车劳顿,没有能下咽的菜,有的,只剩一人于天地间,孑然一身,失落和愁苦作饭食咽下,没有悲没有震惊,只有对朝堂的失望和对人心的无奈。

到黄州赴任后,苏轼怀才不遇,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心灰意冷的他却在绝望处,展示了文学上的绝高造诣,身处低谷还如此才华横溢,胸襟宽广也不过如此了吧!可是,那曾经对官场的热爱,对盛世的执着不在了。

对弟弟的想念却是愈来愈强,那种咫尺天涯不相见,那种有了希望又被无情泯灭的痛苦怕是无人能体会了,一醉方休,作出一首《水调歌头》,惊艳天下众人,却没有人能体会他怀才不遇、思亲的痛苦了。

这段历史,被苏轼化作了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继续浏览有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