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豆的舞女》有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第1篇】
《伊豆的舞女》讲述了一个孤儿出生的青年学生,在伊豆孤身旅途中,邂逅了一位天真纯洁的年少舞女。但旅途的短暂与阶级的悬殊,都注定了这次邂逅只能是开不了花的偶遇。但正因为这种遗憾,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在当时的日本,艺人是一种非常低贱的职业。茶馆的老婆子就以非常轻蔑的口吻描述他们。而艺人们在经过他村时,也是显得自卑。而这位青年却恰恰相反,他不仅没有看不起他们,还热情地邀请他们吃饭,和他们结伴而行。为了能与他们的距离更近一些,还特意摘下代表学生的学生帽,买了便帽戴。在他们又脏又小又简陋的屋子里,他特没有嫌弃。好像在这位青年看来,阶级差别并没有束缚他的思想,他这种追求平等的精神难能可贵。
反观我们现今的社会,有些有权有势的人,就认为自己的身份比其他人高一等。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每个人,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我想,作者川端康成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舞女熏子天真无邪且又别具风情。她不但喜爱唱歌跳舞,而且也爱下棋,十分热衷于诗歌文章。她与青年下棋,听青年读书时专注认真的神情还历历在目。这与我们对舞女的固有形象有了大大的转变,也看到了天真、羞涩的舞女形象。然而,舞女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青年的不止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净化的洗涤。
其中,让我既深刻又震撼的场景是:舞女在公共浴场发觉了远处楼上的青年与哥哥,一阵高兴,就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朝他们打招呼。“我满心舒畅地笑个不停,头脑澄清得像刷洗过似的。微笑长时间挂在嘴边。”作者这样写到。是啊,十四岁的舞女,对于二十岁的青年来说,就像是夏日里的冰淇淋,是美好、凉爽的。
在伊豆的旅途中,舞女和青年从以心交流,互相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起来。这也是现今社会所缺乏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信任。
最后的离别,带给我们的是遗憾、忧伤。正是因为这种淡淡的忧伤,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那朵花,永开不败,就像舞女的微笑。
【第2篇】
《伊豆的舞女》中,在作者的且叙且说中,向我们展现出了善良、淳朴的人性,显示出了无比的温馨。
“舞女”是上世纪日本平凡而常见的职业,为社会所鄙视。《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虽然低微,但依旧在在低微中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在肃杀的晚秋,在乡间旅途的奔波劳累中体会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些喜怒哀乐中间,更多的是一种远离家乡,生活劳累的辛酸、凄苦。
不难读出,在伊豆岛上独自孑孓旅行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抑郁孤僻的人。当他孤独地在岛上旅行;当他面对着满世界的春华夏英被凄冷的秋风秋雨吹冷成一片凄黄时,他可曾伤悲惆怅?
也许正是因为舞女们地位低微,被社会所鄙,甚至被同是底层人的茶店老板娘所看不起,所以他们更加珍惜旅途中的朋友吧!也许正是因为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辛酸,倾听他们的辛酸,所以他们才更懂的珍惜名与利、世俗偏见之外的真情吧!
当那阵笑声欢快、笑靥如花以及真诚的舞女,与孤独旅行的大学生“我”相遇时,会使大学生多么开心与慰藉。而舞女的平凡中的真诚正是一种美好的人性美。
同是社会中孤独的人。一个是被社会鄙弃的底层舞女,一个是忍受着孤独抑郁折磨的孤独学生。虽然舞女艺人每天都奔波在乡间小路上,为生活而劳累,但却没有太多的名与利的羁绊。虽然,男主人公“我”,身为大学生,在当时的日本等级严明的时代,等级地位较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像社会一样,对底层的舞女艺人歧视。于是他们便极容易走到一起,于是,两颗心的距离缩短了。于是人性的美,便在平凡的的舞女艺人和抑郁孤独的大学生之间得到了深刻的展现。这种人性美展现在了舞女艺人和大学生身上。
男主人公“我”在文中一出场就没有像世俗那样对舞女怀有偏见之情。世俗把舞女和乞丐相提并论,纸商看不起舞女,甚至连和舞女艺人同处社会底层的差点老板娘也鄙夷舞女艺人。但是,男主人公一开始就关心舞女艺人,担忧舞女艺人晚上住哪里。还想到如果没有地方住,就住到我的房间里来吧。面对舞女艺人时,大学生也没有表现出对他们的歧视,而是和他们同行,与他们聊天。舞女艺人在宴席上演奏时,大学生听到“咚、咚、咚……”的鼓声就感到慰藉。他想的是舞女们是否受玷污。这是大学生的一种纯洁的情怀,一种来自普通生活中平凡的真情和人性美。
正是这种真诚,大学生的人性美,大学生“我”收获了一份纯洁无暇的感动。这感动来自于舞女艺人们的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性美。
其实,舞女艺人们身上一直都流露洋溢着这种人性美。他们来自社会底层,性格中有着淳朴与真诚。舞女看见大学生呆立着不动,便马上让出了自己的坐垫;看见大学生的裙子弄脏了,主动地给他拍打干净……这些都体现了舞女们的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伊豆的舞女》中,艺人荣吉特别给人一种感动。其实,感动并不需要非常浮华的言辞,也不需要毫不现实的海誓山盟。荣吉给大学生,给读者的感动来源于长期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真诚和朴实。因为丧子的忧伤,荣吉把大学生作为了倾诉对象。荣吉的言语并不多,但却给萍水相逢的真诚的大学生买船票、买烟,特别是在买柿子时,连吃柿子不会晕船都想到了。
这些都是舞女艺人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小事,但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却真正体现了舞女艺人和大学生“我”的人性美。
【第3篇】
日本文化的精神之一是物哀。“物哀”简单地说,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如愿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在崇尚东方古典美的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无论是《雪国》中的岛村、驹子、《千只鹤》中的菊野、太谷夫人、太谷小姐、《抒情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男性形象等都有一个共性。这便是在社会以及命运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物哀之美。这种物哀之美并不是“乐美”的意义中的“美”,相反是一种“凄美”“哀美”,是对健全的人、浪漫感情、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哀伤。
《伊豆的舞女》笔下的形象,大学生“我”、荣吉、熏子、千代子……都真切地体现了人物的物哀之美。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 “我”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我”一再严肃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儿根性养成的怪脾气。“我”正因为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感,这才走上伊豆的旅程。主人公是一个孤儿,长期孤独寂寞的生活使他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具有天真质朴、明亮的一面,另一方面具有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同病相怜等伤感的一面。“我”渴望与人正常地交往,更企望人与人交往中的那种温情、温暖。舞女的单纯善良吸引了大学生“我”,因而,在旅途中,“我”没有一丝对相遇的舞女艺人的轻蔑之感。相反,还对那个大约十七岁的舞女有一丝朦胧而又纯洁的感情。这种感情逐渐由“小我”情怀升华为整个社会的“大我”情怀。最后,当“我”听到舞女们议论自己是个好人时,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感谢。
但是,现实的残酷又使他时时感到一种隐隐的痛苦,让他更清醒,从自己甜美的梦中醒来。舞女艺人就像是整个社会中的多余人,漂泊在生活的凄风冷雨中。茶店老板娘对对舞女艺人一行人的鄙夷态度,各村入口处立着“乞丐与舞女不得入内”的木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刺痛着他,使他常常有一种绝望和凄凉之感时时热泪盈眶。使读者读之无不为之感到哀伤。这就是川端的魅力。美到极致就是哀,也就是日本传统的物哀。
小说中的舞女艺人,同样体现出了深深的物哀之凄美。
舞女熏对主人公“我”怀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当主人公一路小跑追上舞女一行人时,她们“正在那里休息。那舞女看见我倥立在那儿,立刻让出自己的坐垫,在这山顶休息时,熏要给大学生“我”掸掉脚上的尘土,通过点滴小事刻画出了舞女对于“我”深切而纯洁的感情。这种感情显得既自然又含蓄。但是这种爱又时时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舞女把座垫翻过来让“我”坐,或者上山途中让“我”先喝泉水,与其说是男尊女卑思想的体现,不如说是舞女对于自身地位的清醒的认识,对两者之前等级地位的深刻认识。读者读到此处不由得哀从心生。
文中又写到熏子为“我”端茶时的羞涩,表现出了熏子对我的真挚的感情。但是在短短几天之后,“我”又会很快离去。在送别时,舞女默默无语,只是点头或摇头,她已经伤心得无力讲话,深深的眷恋,痛苦的离别,表露无余。对一个人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又明知这种感情却又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长存的。很快,在这次美好的相遇后,舞女和主人公就要各奔前程。一个将会辉煌一世,一个依旧是凄冷一生。这是何等地痛苦,何其的凄美!
艺人荣吉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人。他本是甲府人,因为年轻时,误入歧途,不得不当艺人。他的哥哥在甲府继承了家业,而他个人却没脸会家见他的亲人,整日漂泊在外。他本不想让他的妹妹熏当舞女,但却面对生活的困顿而无能为力。他也曾经年轻过,但却在生活的困顿下变得木讷,为生活而无可奈何。这不能不让读者感到遗憾和伤感。
《伊豆的舞女》正是把主人公置于社会偏见与命运严酷之下,才表现出了淡淡的忧伤,在忧伤中又有丝丝凄美。
【第4篇】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来源于对自然,尤其是对于日本文化,自然美是日本文化的基石,是日本文化形态之美的原型。日本人对自然景物,尤其是四季变化有着独有的纤细之情,这也是日本人自然观的基本特性。情景交融是日本古典文学的特征之一。对深受其熏陶的川端康成来说,其文学创作也必具有此特点。在《伊豆的舞女》中,作者把一个凄美纯真的微妙的感情故事展现在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体现了情景交融之美。
小说中,着墨书写得最多的是三次雨。每一次雨的出现,紧接着就是主人公大学生“我”的出场。秋雨不仅仅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雨声伴随着“我”的心声,雨声更宣泄着“我”的心声。
一开头就是“骤雨白亮亮地罩在茂密的杉林上,以迅猛之势从山脚下向我追赶过来”,仿佛连雨点也在催促着“我”去追赶舞女,小小的雨点把“我”和舞女相连。骤雨的急促正是我内心急切的外泄,把“我”急切想见到舞女的心情与秋的急风骤雨紧紧交汇融合在一起。
第二次雨出现在我和舞女茶馆相遇之后。因为避雨,“我”和舞女在茶馆再次相逢了,这场雨使“我”对渴望见到舞女的愿望得以偿实。秋雨变小了,正如“我”对舞女的担忧也削弱了。再一次能与她相逢,先前急切的情感暂时获得了满足,看到她平安无事,“我”自然也没有了担忧。舞女主动把坐垫给“我”,又主动给“我”递烟灰缸,她的纯洁的感情、温柔体贴温暖了“我”的心。此时“我”的心情外露。于是,雨点变小了,山岭也明亮起来了。
小说中,夜雨听鼓声一段更加优美、动人,也更体现了大学生“我”的情感与情的融合。“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远近层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浑浊,成了黄汤。水声变得更响了。这么大的雨,舞女们恐怕不会出演了吧。我心里这么想, 可是还是坐立不安, 一次一次去浴池洗澡。但舞女被叫到宴会上演出,暴雨声中,隐约传来了舞女咚咚的锣鼓声,我机会要把挡雨板抓拍破似的打开了它,把身子探了出去。我对舞女的关切、在意简直比这场暴雨还有猛烈。鼓声停了,我又不能忍受了。我沉醉在雨声中……”
作者在这里通过一个细微的片段,以雨声为背景,渲染出“我”对舞女熏的强烈却流露含蓄朦胧、缠绵之情。雨声、鼓声、喧嚣声共同作用于“我”的耳朵,使“我”在一种从未有过的担惊受怕中度过了一个令“我”无法忘记的夜晚。以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我”和舞女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晶莹剔透的雨水正如“我”与舞女之间纯洁无暇的友情。作者借助雨水,向读者充分展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形象。雨在作品中与纯洁无暇的情相融合,成为抒情的象征与媒介。
川端康成把主人公“我”放置在一个这样的情景中,使人物形象与自然情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第5篇】
"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山林,从山脊向我猛的横过来……"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山色空蒙的季节,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景是那么的美,拥有纯真的自然美,但又带有淡季的忧郁,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份朦胧的初恋,"她刚在我面前跪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的颤抖……"少女的拘谨。羞涩。含蓄之情,但我认为这是难以言喻的美好。
她,还是一个处在变声期的少女,富有小女孩的天真可爱,但她又是一个舞女 因此拥有舞女应有的风情。"她说着,柔媚的施了个礼,我站在那儿,惊慌得手足无措。"彼此之间的对话,表情是那么的简单。也许这才适合两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为。也许就是因为我们是孩子,所以使这份爱显得如烟似雾的朦胧。
"秋空分外澄澈,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惶如一派春色……""我"与舞女保持不到不到两米的攀谈着,她的一言一行,在"我"的脑海里每一个细微的神情都是那么的完美,也许不能拥有美才是完美。
旅程将要结束,舞女的脸上也掠过一抹失望的阴影,少女的心中,除了纯真和清雅,同样多了份悲伤与忧愁,"我"终于还是回去了,在与舞女相识的整段日子里,有的只是几次回眸,并没有道出彼此的心声,在船儿远去,舞女的挥手中,一切都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什么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也许,这一切都归罪于当时的社,在那个"乞丐 巡回艺人禁止进村"的时代,艺人是一种低微的职业,在那个"女人先下筷虽不干净"的男尊女卑的背景下,哪怕"我"视人平等,又能怎样,命运注定只有相识,没有相合。
也许,这一切都归罪于作者,作者是在一个年幼就失去父母,在与爷爷的相依为命中成长,促成了他孤独敏锐的性格,也许就是因为如此,使我文章以美而悲伤而结束。
但这一切,在我认为,更应归罪于生活。如同《边城》傩送与翠翠之间的爱情。但我心中有着一丝不忍心,如同文章中"我"仍有留恋的爱,没有表达,就那么分开可,这正如日本的樱花,美丽而短暂,灿烂而悲伤,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深受人喜爱,更使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