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艺》有感——刘备啊刘备_800字读后感

日期:2021-12-190 次浏览

有这样一个人 他出生在一个社会动荡、豪强四起、靠实力说话的年代。

他小时候的事迹不详,据说随村里的先生学习过一段日子。他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的时候,正在卖草鞋---一种他自己编织的纯绿色产品。

他经常说:“我本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是一句含金量很高的话。这句话让关、张两个据说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的人物与其磕头烧香、结为兄弟并终生追随。

这句话,让处在大丞相曹操恐吓下的皇帝如同溺水遇草,喜极而泣之下忙查族谱,发现此人竟是自己的叔叔辈。从此,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多了一面大书“皇叔”的旗帜。

这面“皇叔”的旗帜号召力非凡,从此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聚集在这面旗帜下。他们共同努力,将一个诸侯割据乱世逐步演变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这个人便是刘备-----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像刘备这样军阀、领导者、或者说是“成功人士”的并不多。大凡雄据一方、建功立业的人物,若不是有非凡的才能,便是有超人意志,或者环境使然。而刘备,好象都不大具备。唯一能称得上有他个人特色的,恐怕要算他的眼泪了。

先说武功。

军阀纷争自然离不开武力。刘备出道时听说用的是双股剑,但用的时候不多,有记载的是那次在虎牢关,十八路诸侯共讨伐董卓的时候。还是和他两个弟弟合起来欺负吕布,博了个“三英战吕布”的名声。自然,作为领导,个人武力的高低是不足论的,但说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能力,也一样差强人意,既没有曹操之流的老谋深算,更远不如他的军师诸葛亮——那个恐怕是历史上最怕热的、冬天也手不离扇的白面书生的雄才大略。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更是被东吴小儿陆逊一把火烧到白帝城,最后连命也搭在儿。留下个扶不起的阿斗架在逐个亮那瘦削的双肩上。

三国时期不乏出色的文人墨客,曹操一门三父子便是当时的大文豪,曹操甚至留了一本《孟德新书》下来。刘备却不曾有只字片文,想来腹中是无多少墨水的。

如此看来,刘备的文治武功皆不尽人意,如此这般的一个人物,怎么就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来,成就他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绩,并成为历史星空中一颗颇为耀眼的“星”呢?

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曾与刘备分析过天下局势,说是曹占天时、孙抢地利,公当与人和。刘备是在对“人和”上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就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自出道始,刘备便打出“助汉”的旗号,在其一生的斗争生涯中,他始终维护着正统,坚持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尽管他后来建立的蜀汉政权其实已经与刘邦的那个汉王朝已无多少实际联系,人们也习惯于将刘备的“尊汉”看作是一种政治手段。但刘备在维护“正统”上的努力与付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却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让我们这些后人将眼光从三国时期再往后挪几百年,那时候的中国大地经历了魏代汉、晋代魏、直至后来的东西晋、南北朝。连绵的战乱,无序的社会让整个中国乱成了一锅粥。而更为可怕的是,乱的不仅是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陷入一种无信仰、无理想、无道德、无秩序、抛弃传统的礼义廉耻的思想混乱之中。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名目张胆的弑君夺位,武力权势是解决一切问题手段,这些无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人觉得社会生活无法可守,无章可循。既而迷信武力,加剧社会动荡,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禁让人想到中国的近代史,孙中山的革命让千年帝制结束,却没有结束帝治的基础,中国同样陷入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可怕境地。直至中国共产党用马列思想统一国民头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那时,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大一统。而至于今天,曾经统治人们的思想观又一次出现瓦解迹象,国人尤其知识分子头脑处于真空状态,导致民众出现唯物质至上的思潮。这是中国的又一次悲哀。思想无支柱,精神无食粮,社会的稳定定然难保持。乱的形式可能是多样的,但本质上却是一样。

至此,我们再回头看看千年前的刘备,他为维护正统而做的努力便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不能要求那个时候的他有多么“先进”“民主”的思想,但我们应当承认他为他那个时代所能做的努力的感到欣慰。

若是社会大变革必须带来阵痛,刘备便是属于那个时代,竭力想减缓乃至消除这种痛的人。

可惜,他没能做到!

于是,便有了我的这篇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