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 正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

日期:2023-7-290 次浏览

【第1篇】

与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倒不如分为熟人与陌生人。根据最新的统计,截止2015年,全球共有73.47亿人,并且持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每天有38万人出生,平均每年增长7757万人。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最好的默契,便是修养。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着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着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领会不到。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最好的名片。

【第2篇】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游乐每相亲。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权利。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傅雷家书,让我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有体会过父母的慈祥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另一番感受,那是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的谈心,接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巧的孩子遨游在书海中,聆听着,用心铭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那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在信中傅雷强调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还现身说法教导傅雷做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遇到挫折不气馁,获得大奖不骄傲,要爱国和爱民族,要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也对自己儿子在生活中的问题 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言溢于表,是我一读心里深受触动。

傅雷的文学造诣很深,其中有几段文字让我记忆深刻: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傅雷用比喻句从侧面告诉他儿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内心平静,情绪稳定,不骄不躁。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遇到挫折,控制情绪很重要,把握分寸才不至于收到伤害。他们之间感人肺腑的家书、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对亲情倍感珍惜。

傅雷家书里父子之情,深受感动,这也让我想到我与父亲的父女之情。我的父亲是一位严父,从小对我很严格,他对我的爱不像母亲那般温暖,却是在最需要的时候给我最大的依靠。父亲如大山,深沉,让人有安全感。记得那次,我外出参加一个作文比赛,第一次出远门,心里很忐忑,母亲一直安慰我不要慌张并把我送到车站。可是我还是很紧张,快要哭出来了。没想到,父亲转身离开,我以为她看不惯我的娇气,走了。心里很气他,眼泪哗啦留下来。没想到过了一会儿,父亲出现了,手里挥着火车票,说:“没事,我陪你去!”那一句我陪你去给我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的心的到平稳,也让我明白,人生的路总要学会自己走,就算有困难,转身就有父亲站在那,有什么可怕的。父亲牵着我的手上车,掌心传来的温暖让我信心倍加。在作文比赛中,我也获得了好的成绩。父亲不善于表达,可他用行动给我树立帮让,让我在每一次困难中学会独立自主的完成,并相信自己。虽然父亲没有像傅雷先生那样给我写家书,但他每一次在电话中的教诲也给我带来很多的启示,让我不断的成长。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或者是父亲。他们用他们的手背为你阻挡他们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他们的手心为你释放绵绵不断的温暖的阳光。他们是永远的阳光地带,竭尽全力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第3篇】

《傅雷家书》,翻译家傅雷与儿子傅聪的信。在这里,傅雷和夫人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傅聪的关心和爱。傅雷父子像朋友般亲密一起讨论音乐和艺术,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在傅聪陷入低谷时,傅雷和夫人给了他无限鼓励。

傅雷在与儿子写信时毫不吝啬自己的语言,把想说的都说出来,非常详细。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说到,自己把他当成讨论音乐、艺术的好对象。所以他们之间才会无话不说吧。还有一封信中写道:“和你的话是说不完的。”这样的关系多么令人羡慕。

大概在每封信里,傅雷都会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想念吧不用管其他,只和儿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不用遮遮掩掩的。在这本书里能看到浓浓的父母爱。能培养出大钢琴家,跟傅雷家优越的条件想必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跟家教也有关系。在那个年代下,他们家的条件和教育都是属于顶尖了吧。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才使得傅聪童年生活枯燥无味,只能一直练琴而不能像其他小孩那样快乐地玩耍嬉闹。虽然童年的不幸造就了未来的成就。傅雷家的教育虽严,但不死板。比如,在弹钢琴上,傅雷很支持傅聪尽情发挥,还和他一起讨论。这说明傅雷是尊重孩子的,而不是让孩子只许规规矩矩听他的话。傅雷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一个家庭学习、借鉴。

这本书能让人融入其中,感受到傅雷家的气氛。傅雷与儿子常常写信,这样远在他乡的傅聪能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能轻松一些。可以看出,傅雷与傅聪都对音乐有着强烈的爱好,因为他们信中关于音乐的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更使得他们间有话题可聊,有说不完的话,感情更深。又有多少人,跟父母没有话题聊,与父母日渐疏远,直到父母离开才追悔。

《傅雷家书》肯定不会是普通人家所能及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都是有知识的人。朱梅馥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努力学英语。这个家真是充满了文艺气息呢。

看了《傅雷家书》,更希望能在这样的家中生活了。

【第4篇】

其实,当我一开始看《傅雷家书》时,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大男人的文笔,特别是第一篇中傅聪的离别时的情景,看上去竟像是生离死别。但在这其中,我也发现,傅雷是一个让我震惊的父亲:他爱孩子,但不惯;他疼孩子,但不过。

他曾在书信中批评儿子太冲动,做出要去苏联进修钢琴的决定。他忍着腰痛,写下长信,理性而清晰地写下了波兰和苏联老师的比较,他说:“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地称过。”细细读来,让人感觉,这好像是一位长者在细心而仔细地教导后辈为人处世的经验,告诉他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这其中我又看到了一个谦虚而恭敬的父亲,他为儿子进行教导后,并没有直接命令儿子:你必须听我的!而是幽默地说:“假如你还不以为我顽固落伍,而愿意把我的意见加以考虑的话,那对我真是莫大的‘荣幸’了。”严肃而不失幽默,理性而不失温情。

也正是如此,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也许是世间总是巧合不断,我与傅聪一样,常年与父亲相隔两地的。但每当相见时,他总会用他那双饱含深情的眼睛看向我,那双满是老茧的大手仅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用他的大拇指轻轻摩挲着……我似乎在他心里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我父亲有一个恼人的“毛病”:老是给我打电话,没事也打,有事也打。常常是周五时,还没有到家,电话已经“叮铃铃”地响了好几次了。有时电话铃一响,奶奶看到那串137开头的熟悉号码,就会条件反射的叫我接电话。我老会想:是不是每个父亲都会像我父亲一样,在看到子女时,即使上一秒有再大的火气,下一秒也会立即调整好情绪,眼神温柔的看着孩子,亲切地说:“怎么了?”

在傅雷的书信中,我看见了我父亲的身影,想起那一记记的“温柔杀”那种父爱的伟大就油然而生了。

也许,父亲就是如此,总在孩子不注意时流露出那种伟大而深沉的爱。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那双在背后默默注视着你的温柔眼睛。

【第5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