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的秘密的阅读附答案
【阅读导引】
说明文经常用来介绍人或事物的特点、外形、性质、构造、功能等,使读者对人或事物有更加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本文《树皮的秘密》,从三大角度重点介绍了树皮的功能和外形特征,为读者普及自然科学的小常识。阅读这种文章,首先要把握住说明对象“树皮的秘密”,然后循序渐进抓重点词句,为“秘密”分类。此外,本文将“秘密”二字嵌入文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生活中常见“树皮”燃起了新的兴趣。
①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狗配铃铛跑得欢”,细心人或许会发现不同树木的树皮有很大差别,人们往往能够通过树皮的形态,如外貌特征、颜色和质地判断相对应的树种。有时还能对树木生长的气候环境做个预判。就像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一样,人们也可以通过树皮推断一棵树的属性和成长经历。
②在亚洲的很多国家,人们把某些树的树皮当作药材和调味品。人们发现白桦、杜仲和杨梅树皮的衍生物还具有抗癌的功效。另外,树皮也可以作为大气污染的生物指示器,但人们很少知道树皮对树体本身的生物学意义。树皮既不像叶片一样能够进行明显的光合作用,也不像树干木质部那样输送养料和水分,难道它唯一的意义只是保护树干?
③关于树皮,我们到底知道它的哪些秘密呢?
④树皮,生命的守护者。在易着火的生态系统中,植物较厚的树皮可以保护树干,如热带稀树大草原(易发生火灾的区域)的树种相对于热带森林树种往往拥有相对较厚的树皮。但也有例外,如易脱落树皮的桉树有较薄的树皮,但其树皮能够进行明显的光合作用,从而补偿了树皮薄带来的抗火能力较差的劣势”。
⑤一些树的树皮长有尖刺,用来保护树皮不受动物的侵害,但在个体发育进程中树皮的形态会发生明显变化。木棉幼树及成熟树皮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这一时期树皮上的刺密而尖,用来保护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组织,但当老化的树皮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时,刺往往就变钝了。但是,棕榈科的胃状桃榈一生都会有很尖锐的刺,这些刺可以防止其他动物靠近。树皮除了通过长刺和变硬来吓跑小动物之外,有些树还会像动物那样生有警戒色的斑纹,如笔筒树树皮上像人眼的环;紫薇树带有斑点的树皮离远看来像猎豹,猛一看还真让人有点生畏。
⑥ 树皮光合作用,关键时候才“出手”。那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主要对树干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则在植物的呼吸、养分输送和碳同化吸收中发挥作用。对于成熟的红椎,树皮能够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但当进入一定年龄的时候,基本上丧失了光合能力,树皮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片状脱落。研究发现红椎树枝条树皮光合能力的终止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或许这暗示着树皮与叶片生理上的协同调节。由于树皮与树干和叶片存在明显的权衡关系,树皮随着植物个体发育而改变相应的结构和功能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树皮发挥的生理学功能虽然有限,但在关键时期的作用不可小觑。
⑦树皮,彩虹般的美丽。树皮也是五颜六色的,树皮的五彩缤纷有时是由于生长在其上的其他生物或者外界环境造成的,如大王椰子和拐枣树皮上往往有亮黄色的斑点。有些树的树皮上则有很多突起状的斑点,这些突起状的斑点其实就是皮孔,起到协助树干交换气体的作用,如泡桐、桂花、尖叶杜英和南洋楹上的斑点就很显眼,其中南洋楹的斑点呈现红色,煞是好看。彩虹桉,顾名思义,就是树皮如彩虹一样绚丽多彩的一种产于热带地区的桉树。这种桉树有一个特性,即当缺水或养分不足时,色彩就会变得暗淡;而当水分充足时,它就会毫不吝啬自己的姿色,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美妙。
⑧总的来说,树皮光合作用对树干生长和叶芽发育有重要贡献,对于叶片发育不完整的幼树更为重要。树皮还为柔软的茎条提供机械支撑,增大小树的韧性。作为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树皮还在不经意间发挥其他的生物功能,如水杉的树皮可以为蚂蚁提供安乐窝,红椎的树皮给蜗牛提供休息的场所,还有一些树木的树皮是苔藓、地衣、真菌类生物生长的好地方。由此可见,树皮多姿多彩的功能和价值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值得人们不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10期,文/高建国,有改动)
1.第①段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断、预判、判断 B.预判、推断、判断
C.判断、预判、推断 D.判断、推断、预判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3.指出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4.下列不属于本文提及的“树皮的秘密”的一项是( )
A.树皮保护着树木,使树木少受动物及天灾的伤害。
B.树皮上附生的植物和昆虫可以反过来影响树结构和功能。
C.树皮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对树干生长和叶芽发育有重要贡献。
D.树皮的五彩缤纷可能与生长在其上的其他生物或者外界环境有关。
5. 第④段画线句能不能从原文中删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C
2.树皮
3.举例子 具体说明了在亚洲的很多国家,人们把某些树的树皮当作药材。
4. B
5.不能删去。画线句子是为了补充说明在易着火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树皮不全都是厚的。如果删去,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