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进入禅定状态?
1
禅定,分为禅和定。禅是梵语禅那的简写,翻译成汉语是思惟修或静虑(清净思虑)。定,是心一境性。
更通俗说,禅定就是:心非常专注,而专心思惟到一定程度。就像一个湖面,非常平静,这是专注,但如果湖水被污染,再平静的湖面也映不出白云,所以需要思惟的沉淀,把污染消除,这时才能映出蓝天白云。
禅定分止禅和观禅,止禅更侧重于专注的定,观禅更侧重于思惟观想。
今天,大部分人把禅定当作止禅。
2
怎樣才能進入禪定狀態?首先要知道禪是什麼。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喜歡參禪打坐。自從禪宗六祖慧能頓悟後,大唐上下參禪打坐趨之若鶩,對禪宗理論的深究也有其人。流行於今天的話是“走江湖”(就是走到江西、湖南去參禪修行,這是走江湖的原意)。因為沒有去過江西和湖南,都不能說自己是參禪打坐的人。可見當時非常流行。
現在人很多都喜歡講禪、講禪宗,這也非常好嘛,尊重傳統文化,這是個大好事。
首先普及一下什麼叫做參禪。參是一種行為,禪是一種覺性。參是非常難以詮釋的,參:包括了見解是什麼?你的行為是什麼?是從理論中的見去尋找這個修?還是從禪修中找這個見?是兩種不同的修法。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講,可能都是慧性根基而不是覺性根基的人,從理論的見解中去尋找這個修,這條路適合於大家走。所以首先要精通的是空性之理,就是了知什么是般若波羅蜜多空性見后,才能去參禪打坐。
從過去到今天,都有很多外行說不要去看經書,直接打坐參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和虛雲禪師等禅師們,他們都提倡一邊聞思般若經典,一邊去參禪,不能廢掉一個,要兩者兼顧。要不然你參什麼?參的都是分別妄念。
3
鱼 鼓 颂
赵州禅师 · 从谂:《魚鼓颂》
4
禅定实际上是心持续高度专注在特定的目标上而没有杂念的状态。所以需要有几个要素:
1. 特定的目标。有些人做一些事情非常专心,但是因为做事时专注的目标的关系,导致不能体会到禅定或者接近禅定的状态。比如玩网络游戏再怎么专心也不可能体会到禅定,因为这个目标本身就是非常粗糙散乱变化不定的。
2. 是心在专注,不是眼睛耳朵等等,所以真正的禅定都不是通过训练视觉听觉触觉等得来的,是训练自己的意识得来的。
3. 持续的专注需要持续的训练,一般来说平均每天8小时,连续几年的时间,部分人就能够体验到禅定,当然也有特别快或者特别慢的,每个人情况不一样。
4. 最后推荐一本书《清净道论》,里面详细介绍了佛陀所教的四十中训练禅定的方法,因为佛陀对心的规律理解的最深刻,所以教导的方法也最详细有效果。
5
想进入禅定
第一不能有纷扰的念头。
第二不能有纷扰的念头!
第三不断觉察和了解,减少内在的困惑。
第四逐渐断离贪、嗔、痴。
6
先来了解什幺是禅定,再来谈怎样才能进入,六祖坛经云:「外离相名为禅,内心不乱,名为定,」。在现相中执着一切现相的得与失,高与底,多与少,有与无,不离一切相,如何是禅,内心,心生种种,想东想西,心中不宁,如何能定,。
一般人以为静静地坐在那,观想,就认为是禅定,维摩经中,舍利弗在树下打坐,而认为是禅定,而维摩诘告之:「不起灭定,而显诸威仪。是名宴坐」。「心不在内,不在外,是名宴坐」。不去烦脑,而入涅盘名为宴坐」、
禅定是没有进入,也没有进出的,皆非是,六祖坛经云:「心地无乱自性定」。禅定的在每一时段中,每一时间中,也在每一生活点滴之中,不是特定的时段,一般人说的禅定,那是为一般人了解,而说的,如何进入,方便之法。
7
层层剥皮叫禅,一丝不挂叫定。不垢不净叫禅,不增不减叫定!有垢装静,叫枯木禅。有像不叫禅,无像是真禅!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8
禅定就是让心静下来,什么也不思考,感受均匀呼吸,万念归一,忘却一切的忘我、无我的天人合一过程。使自己不想、不虑、不怨、不忧、不惧犹如磐石,而又心情舒畅、放下一切杂念,无物无我,悠悠哉若存若无,化之无存,遇风而飞,遇声而荡让你进入了宁静、忘我与自然合一,心情愉悦。那种融入宇宙的空性奇妙无穷之境。也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我与自然同生,自然与我共生。那就是你的“禅境”。
禅定的本质是就是通过静坐冥思的方式让散乱的思绪平定下来,专注于纯明的境界。长期不断禅定的修行,会让心变得纯净明洁,不生虚妄,再进一步,就能够体验到无上般若的本体了。
理解禅定有两个关键:一、专注;二、纯明。专注就是让思维集中在纯净唯一的境界上,不散乱,不生发虚妄,也可以叫安住真心;纯明则是专注的境相清晰明了,不混浊,不朦胧。也就是说禅定要有超然物外、清澈宁静的“出世”品质。所以专心劈柴不是禅定,出神发呆也不是禅定,昏昏欲睡更不是禅定。
禅静由万念归一的有我静到一念归无的无我定,无无而无的无再到慧生至乐之无乐过程。讲究吐纳细匀,似守非守。然后由脚趾端逐步化无至全身。无呼吸,无想无识,无惧、无我、无物,至乐无乐的息心大自在之法为禅定最高境界,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真谛。
正如太上老君清净经中所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9
外离相,内不乱。制心一处,一念代万念,然后一念放下!先入静,再入定。
10
禅定无文字,无言传,无师教的自思,自悟的境界。佛祖的大彻大悟。